产经资讯网

高原特色农业绽放爨乡大地

陆良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和农业生产水平位居云南省前列。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现代化养猪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陆良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和农业生产水平位居云南省前列。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现代化养猪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云南省现代农业示范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昆曲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带示范县、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示范县的良好机遇,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创新举措,夯实基础,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形成机制先进、结构合理、节约循环、高效运行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伸,高原特色农业成效显现。2016年,陆良县生产总值达150.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614元、12390元。三产结构比为36:26:38。

打基础强保障  该县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生产条件改善工程,着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43.04万亩,建设高稳农田66.13万亩;推进农田水利化,小(二)型规模以上水库150座,总库容2.21亿立方米,年供水量20075万立方米,建成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和中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两项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全年有效灌溉面积47.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0.72万亩,旱涝保收25.785万亩;推进农业设施化,全县建成蔬菜、食用菌、红提葡萄栽培设施、半设施农业面积达8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2.01万亩;建成了8万余亩稳产高产桑园,有收烘(茧)站17个,年收烘能力12000吨,丝厂3个,完善年生产蚕种50万张的蚕种生产基地设施;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50.32万千瓦特,完成农机作业综合配套面积145万亩,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8%,农业机械化作业已承担全县农村劳动总量的68%以上。规模养殖比重大,现已建成12个万头猪场,1个10万头育场猪场,累计建设和发展规模养殖户1570户,饲养60头以上滇陆母猪的扩繁场76个,创建畜牧“百千万”示范场11个,规模养殖出栏数达65.84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数的35.54%,在三岔河、马街、中枢、板桥4个乡镇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村36个;建成大莫古新哨、芳华戚家山两个3000头奶牛场和一个以科研为主的存栏500头的牛胚胎生产基地。

 优传统立支柱  紧扣“96532”工程,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做大做强优质粮、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林果、食用菌、秋冬马铃薯、杂交玉米为主的“九大”优势传统产业,严格保护耕地,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土地复耕、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优化品种结构,普及高产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92.6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粮食总产3.77亿公斤,人均有粮552.14公斤,位居全省第二位;出栏生猪174.1万头,实现产值34.1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种植蔬菜56万亩,实现产值15.1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种植食用菌200万平方米,产值达5.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收购优质蚕茧4055吨,实现收购值1.73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

强科技抓内涵  与省农科院、省农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院县共建”,集成、熟化、推广运用农业技术成果,重点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和立体高效实用栽培、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等11项农业科技措施。自主培育了“陆育一号、陆育二号、陆育三号”3个水稻新品种,“陆玉4号、陆育5号、海禾1号、盘玉5号”4个玉米新品种,自繁自育的“滇陆猪”被评为“云南六大名猪”之一;楚粳、云粳、丽薯、云瑞等优质水稻、马铃薯、玉米品种得到全面推广;举办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每年创建覆盖各类特色产业的样板15余万亩;农作物种子的加工包衣、标牌销售分别为100%、75%、100%,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7%。

 建基地扶龙头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从政策上给予农业企业大力支持,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立项、征地、用电、贷款、税费征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2家(省级5家,市级26家),其中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5000万元14户,5000万元—1亿元2户,1亿元以上10户;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1户。引导和帮助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组织339个(国家级3家、省级9家、市级14家);发展家庭农场129户(颁发认定证书27户),种植大户50亩以上391户、养殖大户1570户。打造了华农庄园、紫溪湿地农业庄园、新千佛茧丝绸庄园、大地生态农业庄园等4个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其中新千佛茧丝绸庄园2014年被评为市级农业庄园,紫溪湿地农业庄园2015年被列为市级农业庄园。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带动19.4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年产值达到43.8亿元,占农林牧渔产值48.5%,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吸纳农村36500多人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21.7%,农民从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达到人均1310元,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37.3%。

上规模增效益  该县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突出产业区域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已初步培育形成了9大高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建成了14类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33万亩,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特色的生猪养殖村、水果村、魔芋村、蔬菜村、食用菌村、马铃薯村和养蚕村。巩固提升了粮食、烤烟、养殖、林果等传统产业,做强蚕桑、蔬菜、秋冬特色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杂交玉米制种、核桃、优质牛源等新兴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成万亩、千亩、百亩连片蔬菜基地37个,农业部蔬菜标准园4个,建成1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区、30万亩秋冬特色马铃薯示范区、6万亩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6万亩外向型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区。5.5万亩优质水果示范区、200万平方米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滇陆猪育种养殖示范区、16.62万亩优质蚕丝绸示范区、10万亩云新核桃生产加工示范区、16万亩现代烟草生产示范区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年加工400万吨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年出栏10万头云南神农优质生猪基地、年产2.7万吨鲜奶新希望雪兰牧场等创建建成投产。基本建立了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以上企业30家,年加工产值28.54达亿元。

立标准保质量 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完善绿色种养业生产标准,加快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检疫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加大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宣传培训力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无公害产地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示范区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目前,全县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完成全县8个乡镇、1个华侨管理区、2个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质量质检站建设;截止2016年年底,全县制订了8个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平台建设5个,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7%。

 抓创新出品牌 按照“以标准创品牌,依产业树品牌,靠品牌拓市场”的品牌发展战略,以蕻芋、千佛、老食味等省著名商标为依托,以蔬菜、马铃薯、生丝为重点,有选择的进行注册,搞好包装,积极参与省内外、国内外各种展示、展销、推介、博览平台,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组织争创“三品一标”、知名品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名牌农产品等品牌培育。扶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等各种质量认证,制定名牌产品奖励政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创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注册了62个农产品商标(其中:省级著名商标4个、市级知名商标14个);建成了5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水稻、秋冬马铃薯、水生蔬菜、蔬菜、水果),15.9695万亩认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96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生猪等无公害畜产品认证4000吨。认证农产品25个品种, 其中7个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 3个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并获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滇陆猪”获地理标志认证。

 建体系优服务 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现代科技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公益性服务机构,与省农科院等合作搭建“院县共建”平台,实施良种开发工程和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工程。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县现有15个商品交易市场,26个农村经贸市场,农村经纪人5000余人,建成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和丝绸皮革仓储物流园,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259个“农家店”,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借助互联网+,初步形成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协会+专业销售公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全县85%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三是加强农资供应体系建设。建立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技服务站、种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农资供销服务体系。四是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县农村县、乡、村三级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57%。拓展以手机为平台的“三农通”农情信息发布,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探索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依托阿里巴巴推进县级信息交易平台建设。陆良县高原特色农产品已建立了较稳固的现代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省内外销售市场网络基本稳固,目前,省内主要销往大理、昆明、楚雄、怒江、德宏、临沧等州市,省外主要销往北京、沈阳、长春、重庆、甘肃、西藏、青海、广东、上海、武汉、长沙、贵阳等省市;主要出口港澳、欧美、东盟等。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