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北京深化医改方案引舆论关注---推进医改需要“联动大招”

3月22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根据方案,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并设立医事服务费,用以补偿医疗机构部分运行成本。与此同时,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将规范调整。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詹婧

3月22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根据方案,4月8日起,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并设立医事服务费,用以补偿医疗机构部分运行成本。与此同时,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将规范调整。

4月9日,一位患者在北京宣武医院展示挂号单,收费项目已改为“医事服务费”。新华社发

《实施方案》还提出,到2017年年底,北京市公立医院药占比力争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2020年将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作为首都,北京医改具有风向标意义,这项改革将会给民众带来哪些实际利好,又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网民进行了广泛讨论。

破除“以药养医”,直击医患利益冲突点

长期以来,医药不分、以药养医使得中国医院形成了一种错位的“补偿”机制。医院的收入和医生的价值回报最终都传导到了药价上,“用贵药、开大处方”成了难以遏制的乱象。本次北京医改就是聚焦“医药分开”,试图根治以药养医的顽疾,社会各界也投以较大期待。

舆论认为,取消药品加成,可以更多地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大政府的投入,有助于消除可能存在的大处方问题,也能逐步改变医疗机构靠药品加成来获得经济收入的行为。网民“刘思怡”说,可以预见的是,北京医改新政卸掉了医患之间产生直接冲突的利益点,“感个小冒开一包药”之类的不合理现象会逐渐消失。

新华网文章指出,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将有利于切断医院、医生靠开药赚钱的补偿模式,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诊疗服务,获得合理的补偿。换言之,让医生收入与所开药物、治疗实现脱钩,釜底抽薪治理过度医疗问题,让医疗工作者的劳动收入体现在明面上。

网民“李卓”认为,以往,医院和医生都靠“以药养医”,结果与不那么正规的医药企业一拍即可,合作的关键不是药好不好,而是赚得多不多。很多医保范围内便宜的药,换个包装和名称就能高价进入医院,医生也乐得开,患者稀里糊涂就拿了,医保也成了冤大头。如今取消药品加成,实施阳光采购将对医药代表乱象起到打击作用。没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药企之间公平竞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就愿意把更多资源投向创新药、专利药,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靠寻租。

肯定医务人员价值,完善诊疗服务补偿机制

正如评价一个大学的好坏,不仅仅看大楼,还要看有多少大师一样,评价一个医院的好坏也是要看医生牛不牛。但是以往医院评价医生的标准和效益直接挂钩,医生给医院带来了高收益,医生就可以评职称、升职、涨工资。相反,即便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如果没有给医院带来超额利润,就会被视为“落后分子”。于是,医生从自我利益的角度,只能开大药方、增加检查次数和耗材量,这样的结果是医院获益、医疗企业获益,医生整体的名誉不佳,患者的利益受损。

新京报文章指出,在现行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存在着大型设备检查、化验检验等硬物耗项目价格偏高,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等软服务项目价格偏低的问题。因此,改革的重点是降低以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付出密切相关的服务价格,以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这次改革的人性化就体现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网民“飞翔的猫”说,医生是个非常专业的职业,好的医生是稀缺的,因而需要合理的价值体现,医事服务费就是如此。不同级别的医生,“出场费”也不一样,患者自己就会权衡考量。医生的价值体现出来了,患者的利益也兼顾了。

改善医疗资源配给,引导推进分级诊疗

与前几年的改革相比,此次医改中,医事服务费更为“精雕细刻”。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职级医生的医事服务费差距加大,通过“价格差”引导更多患者到二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有利于建立院内的分级诊疗制度,有助于缓解“看专家难”的问题。

北京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北京门急诊量达2.49亿,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慢病患者,在三级以上医院中有3至5成患者门诊挂号仅为取药,这就造成了专家资源的浪费。舆论认为,医事服务费的医保报销政策明显向社区倾斜。改革实施后,只为开药、调药的患者,如果再到大医院挂专家号,就很不划算了。这样一来,真正的疑难危重症患者挂到专家号的机会就增加了很多。

我国种种医疗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平衡,此次北京医改新方案恰恰属于在调配资源上的举措。网民“就是这样喵”说,对于患者来说,不是越专业的医生、越大牌的医院就越适合自己。感冒发烧,没必要去三甲医院找专家,优质的医疗资源应该留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让真正需要的人看上病,才是解决“看病难”的根本之道。本次医改推出的医事服务费制度不仅仅优化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且可以优化全社会的医疗资源,值得全国各地效仿。

打好医改攻坚战,还需完善细节与配套措施

从医患的角度,北京的医改措施都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大多数国家实际采取的方法,代表着普遍潮流。但是,潮流虽然需要顺应,在新医改政策真正落地之后,是不是能让各个方面都能满意,却还有一些值得琢磨的地方。

医生“郑山海”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新的价格体系下能不能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医生在现有的劳动强度下,究竟能获得多少劳动报酬,与医院该如何分成,似乎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各家医院在被“割去”药品加成这一块收入后,能不能维持健康的财务状况,也不是特别明晰。

网民“尤克友”说,患者是不是都满意也有待验证。新增的药事服务费,医保采取定额负担,患者在这方面的支出会实打实的体现。而这笔费用还发生在诊疗活动前,有时会可能让患者产生“入门费”的感觉。部分患者因为医事服务费而对诊疗过程产生更高的要求,这会不会成为新的医患矛盾的引爆点,显然值得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认为,需同步出台推动改革具体落实的相关配套文件,在推进医药分开配套各项价格改革、支付改革、控费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求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服务,保证就医环境持续改善,促进诊疗行为更合理,规范处方和用药行为,部署全市各级各类参与改革的医疗机构全方位、多角度改善医疗服务。

舆论点赞“三医联动”,期待医改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筹

有舆论指出,此次北京医改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可以说,北京此轮医改以统筹联动抓住了医改的关键,体现出壮士断腕的气魄、调和鼎鼐的智慧。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长达几十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引发了诸多弊病,不通过联动改革一起根治,仅单兵突进很难解决。在以往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七日改革”,昙花一现;有些地方耗材、检查费用越来越高;有些医院特需服务越来越热,不断挤占基本医疗服务的空间……如此种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并不少见。正因此,北京此轮医改剑指以药补医,就采取“三医”联动的方式,可以说是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改革经验。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认为,“三医联动”靠医保统一协调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提高对老百姓的保障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支付手段改革,提高医生积极性。

网民“李红梅”说,“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对全国医改起到了表率作用。从“联动”的视角来看,地方改革的顺畅落地,离不开全国一盘棋改革的制度大环境。医改已进入深水区,伤筋动骨的改革不能单刀直入,零敲碎打,而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医改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实现统筹联动,也应在全国范围实现耦合协同。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