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北京小伙爱耍叉 盼志愿者保护传承非遗

19岁的赵智力是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混在人群中,他并不引人注目,可要是耍起飞叉,却是虎虎生风。

19岁的赵智力是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混在人群中,他并不引人注目,可要是耍起飞叉,却是虎虎生风。7年前他刚练习飞叉时,是有着60年历史的“新善吉祥开路老会”年纪最小的会员,看他表演的人都疼惜地扒拉他的脸蛋儿,如今19岁的他还是会里最小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传承这门传统艺术,尽早摘掉我这个最小的头衔。”赵智力说。

12岁练叉胳膊黑又肿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丰台区卢沟桥乡三路居,跟着赵智力记者走进了他们这个“开路”之家。所谓“开路”,是指一趟花会中走在最前面的表演项目,多为飞叉。一进门,记者就看见门边的墙上挂着十几根一人来高的木棒,赵智力告诉记者,这就是“开路”老会耍叉的叉杆,如今已经没有地方去买了,这些是他的几个舅舅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自己用电锯电刨做的。赵智力告诉记者,他耍叉是从姥爷姜贵海那儿学来的。说起姜家,那可是三路居新善吉祥开路老会的传承之家。姜贵海的哥哥姜贵华今年已经83岁,从开路老会成立那年就参加了,是文场的顶梁柱,后来还成了“会头”,现在他的儿子姜立甫是新的会头。姜贵海是老会武场的传承者,儿子姜立中和外孙赵智力的耍叉功夫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说起1999年接触耍叉,赵智力还是记忆犹新。那时赵智力还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刚12岁,姥爷问他们4个表兄弟想不想学耍叉,当时他觉得好玩,就和其他表兄弟一起学起了耍叉。每天中午放学后到姥爷家先耍会儿叉再吃饭,虽然后来其他的几个表兄弟都放弃了,赵智力还是坚持了下来。“第一天胳膊就红了,两三天后就肿了,再练两天就成了黑色的,”回忆起刚刚接触飞叉时的苦,赵智力说也就是那时候还小,否则搁到现在他也坚持不下去:“那时候胳膊黑了一个来月,然后就慢慢退了,然后就不再疼了。”赵智力现在会30多套耍叉的活,他告诉记者,他姥爷还能玩60来套飞叉呢。姜贵海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手腕靠近虎口一侧和手背无名指下方都有一个南瓜子大小的茧子。老人抚摸着茧子告诉记者,年轻时能玩70多套,现在岁数大了,不少已经玩不动了,原来老会有110套活呢,他很怕飞叉的技艺在他手里再打折扣。

老照片记载老会历史

姜家一直保存着一张50年前拍的老照片,记者看到这张黑白照片被塑封了,照片上有二十来人,全是当时的会员,穿着棉衣棉裤,一个年轻人却穿了一身白色单衣摆了个耍叉的造型,一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也蹲在照片的一角。照片上方写着“丰台区三路居乡合影纪念,1955年12月25日”。姜贵华指着照片里一个拿着镲的年轻人告诉记者,那就是1955年时的他,如今他已经是83岁的高龄,行走都要有人搀扶了。照片里的人大多数已经不在人世了,就连那个小学生现在也已经是人到中年了。

姜贵华细细地向记者讲述起新善吉祥开路老会的成立过程:1946年,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去妙峰山中顶娘娘庙会,看到人家开路老会耍得带劲觉得自己也能成。几个年轻人一合计,套上大车就到了崇文门外打磨场,在路西高台阶上一间乐器店里买了鼓、镲、锣等,敲敲打打就回家了。四邻八乡的贺了会,按照老会的排名取了新善吉祥这个名字,村里的年轻人就练了起来。

盼望新“志愿者”来传承

看赵智力飞叉,齐眉高的三尖钢叉在他手上上下翻飞,时而踢起两层楼高,时而用后背或脖子接住飞来的钢叉,姜贵海老人在旁讲解,这叫挑翅,那叫手串,这是回翅,那是戏水……赵智力告诉记者,耍叉也是有危险的,今年五一他和会员练叉就没接好,让叉打在了左腮上,他的舅舅也因耍叉被打掉了门牙。不过这些都没有改变老会会员们对飞叉的喜爱,现在老会又来了一些新鲜血液,虽然都是些年过30的人,可是老会毕竟是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据民俗专家介绍,开路老会从最初社火游街时的勇丁辟路演变而来,讲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清花卉表演沿途道路上的障碍,是中国传统的“志愿者”。赵智力说,现在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来传承这项传统艺术,可是想跟他学飞叉的同学都没坚持下来,对于开路老会的未来,他还是感到担忧。(记者孙颖)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