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打通城市排水“脉络”

每当雨季到来,在连续大雨的冲击下,“在城市看海”的话题,总会引发热议。对不少城市来说,过去的几十年间,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城市的排涝系统,似乎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每当雨季到来,在连续大雨的冲击下,“在城市看海”的话题,总会引发热议。对不少城市来说,过去的几十年间,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城市的排涝系统,似乎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下,我国多数城市都采用快排模式排涝,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往往再多管道也不够用。此外,不少城市大量的工程建设,都会做地面硬化工作,这导致雨水无法直接渗透到地下,过多的钢筋水泥替代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裸露的土地变成稀缺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被切断,内涝便成为一些城市雨季的“风景”。

在这样的现实下,“海绵城市”概念引发关注与热议。建设海绵城市既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领域的一次思维创新,也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种变革举措。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用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将城市路面尽量进行渗水改造,可以给城市排水减轻不少压力。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有“海绵体”,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城市河道、城市公园、草坪等,都能成为“海绵体”,特别是利用城市河道,汇集和存蓄水资源,既能成为景观,又可打通城市排水“脉络”,促进城市的健康水循环。

因而,笔者建议,在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与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建设中,可以多一些“海绵城市”的探索,并通过这些试点建设,在区域性片区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如此,便可改变以往快排的突击应对方式,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化解当前不少城市内涝的尴尬。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