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伞
7月8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一场“与死神抢夺生命的战斗”在这个周末的晚上紧急展开。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内科、肝胆外科、消化科……各科室医护人员放弃休息奔向岗位,紧急抢救一名误食“白毒伞”毒菌导致肝衰竭的患者。
32岁的患者蒋某,此时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大胆果断地采用国内从未施行过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成功将患者肝胆内的毒素排出体外,拯救了一条生命。昨日,记者在病房见到即将出院的患者,言语间他多次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7月5日,在宜良县打工的蒋某上山拣菌,误将毒菌“白毒伞”当做家乡常见的“鸡 菌”采摘回家食用。当天晚上,蒋某就出现剧烈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6日,蒋某来到省一院就诊。急诊内科医生接诊后,准确判断出其病情的严重性,及时将他转入感染性疾病科。
入院后,蒋某鹅膏毒蕈中毒的特征进一步突出,转氨酶急剧升高,凝血功能严重下降、病情已发展为肝衰竭(进食毒蕈48小时内)。针对蒋某的病情,尽管医生为他进行了血液过滤、血浆置换、保肝等治疗,但情况仍不理想,毒素在肠肝循环中不断对肝脏造成损伤,蒋某生命危在旦夕。如不采取更有效措施,患者可能在24至48小时内因急性肝衰竭死亡。
危急关头,医生们突然想起:去年11月,美国加州圣克鲁斯医生S Todd Mitchell来院授课时,介绍了单纯胆囊穿刺引流治疗鹅膏毒蕈中毒的经验。但以这种方式救命,在全世界也只做过二三例。
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医生们果断决定,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抢救患者生命。在随后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们凭借精湛业务技能,成功实施了手术。最终,患者在术后8小时迅速恢复,肝衰竭纠正,生命体征逐渐趋于正常。
▶链接
省一院感染性疾病科耿嘉蔚主任介绍:鹅膏毒蕈又称为“致命鹅膏毒蕈”,在毒蕈所致中毒死亡的患者中,有90%左右的毒蕈含有鹅膏毒素,死亡率极高。耿嘉蔚主任提醒,虽然省一院大胆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挽救了一条生命,但广大市民,还是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菌子并保证炒熟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