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药品议价应成常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7月19日宣布,36种药品经谈判成功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这36种药品多为高价刚需药,谈判后的医保支付标准与2016年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患者负担将大为减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7月19日宣布,36种药品经谈判成功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这36种药品多为高价刚需药,谈判后的医保支付标准与2016年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到44%,最高的达到70%,患者负担将大为减轻。

与药企展开价格谈判时,相关部门具有强大议价能力,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药品一旦被纳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其销量将随之大增。药品被纳入医保,是药企梦寐以求的事,他们愿意压低药价来换取这样的资格。

这种模式对患者有多种好处。首先,以前因为这些药品的价格太高,患者只能“望药兴叹”,但现在用得起了。其次,患者花较少的钱不说,医保还给予报销,患者得到的实惠是双重的。能纳入医保,对药企也是一大利好,生产创新药品的药企受益最大,因为创新药品的价格较高,且还没来得及纳入医保,正是“谈判入医保”的最佳主体。再加上药价谈判比较偏爱创新药,创新药有更多机会进入医保目录,就不用担心药品有品质无市场,这有利于激发药企的创新活力。

但也要看到,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药品目录准入谈判,说明这种模式离普及还有距离,可通过谈判来“议价”的高价药很多。因此,无论是谈判的范围还是幅度都很大,这种模式应成为一种新的议价常态,代替过去的一些议价办法。其实,类似的谈判过去也曾有过,只不过没有走完从谈判到纳入医保的全过程。去年5月,国家卫计委公布了首批药价谈判结果,其中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降价幅度高达67%。但谈判药品是否纳入医保,则属人社部门的职权范围,卫生部门虽然把价格谈了下来,药品却不能统一纳入医保,没完成这一模式的全过程。

这说明,要想让这种模式成为常态,部门之间首先要做好协同配合,由谁负责谈判,怎么纳入医保,都应该制定相应细则。是否纳入医保,还需考虑医保承受能力,谈判和纳入医保应该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总而言之,谈判有规则,就不愁谈不出好价钱;纳入医保有计划,好结果才能变成真实惠。

Tags: 议价 常态 药品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