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西畴:绿色发展推动脱贫攻坚 效益好的收入18万元

云南西畴曾是一个满地遍布石旮旯的穷山区,一代代西畴人搬开石头、修路种树,以绿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他们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实践续写着西畴精神。

1

西畴三光石漠化区域原貌。

云南西畴曾是一个满地遍布石旮旯的穷山区,一代代西畴人搬开石头、修路种树,以绿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他们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实践续写着西畴精神。

【西畴有个“三光村”】

“山大石头多,人多耕地少,玉米长在石窝窝……”文山州西畴县是典型的岩溶山区县,全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其中石漠化面积达到1078.56平方公里,占岩溶面积的94.9%——西畴是云南省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集老、少、山、穷、战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

曾经,面对乱石林立的旮旯地,当地人一年辛苦到头连糊口都是件困难事。西畴县岩头村的李华明村长告诉记者,以前养一头猪,要请几个人帮着抬出去卖,卖猪的钱付了请人“抬猪”的工费后差不多只剩一半了。也有娶进家的媳妇觉得条件艰苦离家出走的情况,村里有四个大伙子没娶到媳妇,还有六个结婚以后媳妇跑掉,如今都还是光棍。

在西畴县兴街镇,有个叫做“三光村”的村子。“三光三光,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经不住考验的姑娘都跑光!”三光村委会多依坪村村民夏应书笑着告诉云南网(微信公号:yunnancn)“三光村”缘何得名。

从石旮旯里“抠”出道路和田地。

【搬开石头修路种树】

穷山恶水逼出了西畴人的自力更生精神——“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西畴要脱贫,必须修通路,历届县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宁可其它工程不干,也要先修路”的口号。

“路通了,血管也就通了,脱贫就有希望了!”西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阳国兵说:“截至2016年底,西畴县共建成公路总里程4122公里,其中大概有1880公里是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建设的。目前,从县政府所在地到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道路路面硬化率达100%,到行政村所在地道路路面硬化率达100%、1778个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村民小组进村主干道路面硬化率91%,计划2018年实现100%硬化。”

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查天才介绍,西畴县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 ‘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自2011年西畴被列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以来,当地坚持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围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综合治理、打造示范”目标,实施山、水、林、田、路、村、产业、机制综合治理通过采取土地流转、观光旅游、务工增收等渠道实现群众增收,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发力解决三光片区区域性整体贫困。

经过治理的三光石漠化区域焕发绿色发展的生机。

【绿色发展助脱贫】

“要脱贫就要种树,西畴山区气候适合李子生长,栽李子树既能绿化荒山,又能产出经济效益,丰产期的李子树每亩可以产出3-5吨果子,达到7000元左右的产值”西畴县凯明李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赵凯明说“现在我们的李子都销往两广地区的果脯厂,订单量太多我们都怕供不上,今年我们社里效益最好的农户卖得了18万!”

除了李子,如今的三光村,2300余亩猕猴桃、水蜜桃、香脆李等高品质果木竞相吐绿、长势良好,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群众收入、生态效益都得以增加,“人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地、户均有1亩以上经济林果、有1项以上增收产业、有1门以上致富技术、有标准抗震安居房、有安全卫生饮用水、有卫生厩舍、有卫生厕所、有太阳能洗澡室、有就近就业岗位”,昔日“三光”村变成了今天“群众聪明、干部精明、前途光明”的“三明”村。

据统计,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西畴县新增生态绿地98594亩,岩溶荒山荒坡得到绿化,遏制了水土流失;已累计建成坡改梯地4095亩,田间机耕路4.4公里,旱浇池201件,拦沙坝4座,灌溉沟渠27.9公里,改善项目区耕地灌溉面积8560亩,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为下一步绿色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记者 黎鸿凯)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