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保
陈学德
饮水思源,回报桑梓。2017年“昆明新乡贤”评选结果揭晓后,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新乡贤’呢?”在这份20人的名单中,可以看到带领家乡致富的乡村干部、为家乡捐款的企业家、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发扬家乡传统文化的非遗传承人等……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行动方式,践行着同一个理念:故乡育我成长,我用自己的力量反哺故乡。
其中,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六队离休干部陈学德、宜良县竹山镇路则村委会路则村小组村民张家保,都热衷公益,为家乡建设捐款出力,以无私的善举表达对家乡的爱与感恩。
带头植树造林的“绿化愚公”
——宜良县竹山镇路则村委会路则村小组村民张家保
“绿化愚公”“竹山人民的杨善洲”这些称呼都是在说同一个人:宜良县竹山镇路则村委会路则村小组村民张家保。30余年,他植树造林8000余亩650余万株,经济价值4000余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造福一方。
竹山镇地处宜良县最南端,路则村是镇里最偏远的山区村。张家保曾经连续15年担任路则村村长,连续10年担任路则村委会书记、主任。在多年的基层干部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并践行着“有山就要栽树,有树就有水,有树才能发展”的朴素理念植树造林。
1981年,实行责任山到户后,许多村民大面积乱砍滥伐。张家保把和别人一起承包的50亩责任山种植了5000棵华山松苗。1988年村小组换届,张家保被选为路则村村长,面对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的局面,张家保认真分析责任山到户后出现的问题,并请示乡政府同意,把责任山收回集体统管。他顶着压力将自家已种满华山松的责任山交由集体统管,动员村干部带头做榜样,并逐户耐心向群众宣传教育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并最终得到所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让荒山绿起来,张家保发动全村群众,用5年时间完成全村10个山头5000余亩的植树造林工作。
造林难,护林更难。随着时间的推移,种下的树渐渐长高,管护工作量加大,管护费用不断增加,张家保将自家多年积攒的2万元钱垫出作为护林费用,还积极奔走,争取到了政府帮扶资金用于护林管护。
张家保当选路则村委会主任之后,还分析了路则村委会的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决定带领群众走“靠山吃山”的路子,发展经济、生态双赢的干果产业,他积极宣传、深入动员,在14个自然村中调整出2300余亩地,高标准、大规模种植优质板栗、核桃树。到2013年路则村委会共发展以板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5000余亩。在张家保的带领下,如今的路则村走上了一条植树带动、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的道路,而张家保自己也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肯定,2014年被评为“最美昆明人”,如今又成为“昆明新乡贤”,成为乡亲们学习的榜样。 记者余苏晏报道
九旬老人拥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六队离休干部陈学德
89岁的陈学德老人是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六队的一名离休干部,每个月有几千元钱的收入。按理说,老人可以享清福了,可他却没有闲下来,平时省吃俭用,还带着老伴儿出去捡垃圾,这让人难以理解,是工资不够花?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事实却是,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陈学德竟是单位上每次赈灾捐款的“大款”,每年交纳党费最多的也是他。
“为庆祝建党90周年和帮助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在建党节之际,特交纳党费1.5万元,为国家建设尽微薄之力。”这是陈学德到昆阳离退休党支部交纳特殊党费时说的一句话。先人后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陈学德一直严格要求自己。
古道热肠,帮扶济困。陈学德最热心的事情就是帮助困难、弱势的群体。云南大旱,队工会发出捐赠倡议,陈学德第一个来捐款;彝良地震,他又捐了1000元;2013年3月,陈学德在报纸上看到云南省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后,怀揣4万元的定期存单来到队昆阳基地办公室,要基地管理负责人把钱取出来,帮助抗旱救灾建水窖……身边的人劝他说:“您年事已高,身患多种疾病,少捐点,留点钱好好调理。”陈学德却说:“我现在吃得下,睡得安,而灾区的群众,他们比我更需要用钱。”
捐款之外,陈学德还关注家乡的发展。离开家乡50多年了,陈学德依然忘不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一直潜心研究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希望能够帮助家乡用好新政策,加快发展。为了帮助家乡人改善畜饮水困难的问题,陈学德不顾年迈,走遍山村踏勘出水点线路,回到单位向水文、地质工程师讨教,拟规划建立一条引水工程,让山泉水进村进户。他还希望能够帮家乡修路、建盖老年活动中心,从各方面改变家乡的面貌。
好多人不理解:这么做到底图什么?当初陈学德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直到现在,陈学德心中都有一座灯塔指引着他。对于陈学德来说,金钱只是身外物,精神富足,才是他的人生追求。
记者余苏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