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村民居住分散,当地山路较多,网络尚未覆盖,政策宣传上,除村委会张贴相关政策文件外,更需要下村深入每家每户,把扶贫政策讲到村民心里去,帮助他们理解。”
7月18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在副院长蔡志荣、学工办主任陈扬的带领下,出发前往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芦坪村开展为期十天的精准扶贫进村宣讲与调研活动。
反馈调研成果,贯通理论与实践
“历时近一年的调研,终于完成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精准扶贫的调研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为例》的报告,希望我们的这份调研报告能对当地扶贫工作起到参考作用。”志愿者张莹说着。
“恩施州鹤峰县太平镇芦坪村”这个地方对于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来说,意义非凡,这已是他们第3次来到这里。从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腹地行至绵延起伏的喀斯特山林,蜿蜒盘旋的山路间,“芦坪村”三个字逐渐看见,志愿者张莹的一句“回家了”把志愿者们的心给拉近了。
抵达芦坪村,志愿者张莹看到了前面蓝色的“芦坪村”牌子,说了一句“回家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思源 摄
从2016年8月,“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来到当地助力精准扶贫,慰问留守儿童和老人,为芦坪村捐赠了上百册图书,建立了村里的第一个农户书屋。同年11月,志愿者一行再访芦坪,走访了当地73家精准扶贫户,深入调研扶贫工作,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倾听村干部“5+2”“白+黑”的调研事迹。今年暑假,已是“三下芦坪”。
“这次我们会把精准扶贫的调研报告反馈给鹤峰县太平镇政府,并且把调研报告中提到的‘村民政策知晓度低,加大精准扶贫宣讲’在芦坪村落实下去,提高村民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志愿者冯小倩说。
重视“精神扶贫”,做好扶智宣教
“精准扶贫实施到现在,太平镇目前扶贫工作中最困难的就是贫困户内生力不足,‘等要靠’思想严重。想要解决当前问题,一方面是要重视教育,通过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养成改变其固有思想,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村里文化硬件建设,为精神扶贫提供硬件保障。”志愿者正反馈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时,太平镇党委书记危俊说。
太平镇党委书记危俊与志愿者进行精准扶贫调研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思源 摄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物质精神两手抓,才能更好地保障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守望诚信志愿服务队也充分利用深入贫困村的机会,在当地村委会支持下办起了课外辅导与扶贫宣教活动。
“既然住在村里,就想着给当地留守孩子辅导功课,起初只有两三个。后来村里传开了,说咱村来了大学生,陆续有爷爷奶奶送孩子来志愿者这里辅导,到目前为止都有20个学生在我们这学习了。”志愿者冯小倩说。
除了课余时间补习功课外,志愿者们还走访了留守儿童家里,一方面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向留守老人宣讲精准扶贫的知识。在芦坪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其文化水平主要在小学以下,政策的宣传显得较为困难。
面对此情况,志愿者张莹表示,把政策变得通俗化,用朴实的语言让村民听得懂,让村民了解扶贫政策,这是队员们要做的。
再度深入调研,见证芦坪扶贫成效
“2014年已脱贫9户24人,2015年已脱贫35户123人,2016年已脱贫73户284人。到今年要实现全村人整体脱贫。”芦坪村第一书记马海池给志愿者正算着“扶贫脱贫账”。
谈起现在的扶贫成果,马海池皱着的眉头终于松开,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芦坪的今天一步步走来不容易,交通从‘村村通’到‘家家通’的转变,茶叶、蔬菜产业的逐渐发展,村民们共奔小康,看着一个个名单剔除扶贫户,我们打心底高兴。”
2017年精准扶贫低保户上墙公示名单(7月19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思源 摄
“婆婆今年79岁,大病小病的花了不少钱,村里的马书记知道了,给我婆婆办了医保,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家政策好,真是减轻了家里很大负担。”
村里的贫困户向双全介绍说,自己家这几年有了“大变样”,以前门口泥泞的山路,成了水泥路,网也通了,去年下大雨,她家里屋子漏得厉害,村里知道了,上门看了几次情况,就把我们从老房子里迁出来,给了补贴,修了新房子。现在下大雨,屋子也不漏了。前几天她还被安排出去学习电商、农业种植知识,让她看到了不少“新东西”,自己也有了新的打算。
志愿者正与享受精准扶贫户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思源摄
“村里低保户今年又少了几户,还要去做一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顺便了解一下贫困户其他困难。”马海池笑着说道。从他的言语中志愿者们仿佛看到了正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芦坪。(通讯员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