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杆菌病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一、 病原
病原为布氏扦菌,存在于带病动物的生殖器官、动物产品如肉、奶、内脏、血液、皮毛中。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二、传播途径
1、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仅怀孕的母畜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
2、粘膜皮肤感染:人与家畜接触,吸入含菌尘土、服用污染奶肉感染;
3、杆菌经空气灰尘进入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4、布氏杆菌可经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感染;
5、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分泌物、体液、污染肉、奶等蜱叮咬,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
三、羊群发病特点
1、病畜及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受感染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是最危险感染源;
2、动物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交配、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粘膜皮肤感染。
3、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
4、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首先表现流产,先少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四、羊群感染症状
1、多数病例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症状,流产常发生于怀孕后3-4个月。
2、个别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3、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
4、公羊睾丸炎,拱背,行走困难,逐渐捎瘦,失去配种能力。
五、羊群感染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初诊。确诊需化验室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确定。
六、羊群感染防治方法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只有加强检疫,及时水淘汰病羊,防止扩散达到防治目标。定期检疫,羔羊每年检疫一次,捕杀检出的带病羊;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
七、人类感染特点及防治
(一)感染特点
1、急性期突然表现寒战、发热、多汗。发热平均为2~3周。数日至2周后再次发势,呈波浪起伏,常呈弛张热,不规则热。常因发热大汗浸湿衣被,热或退热相伴,为本病突出特征;
2、游走性关节痛,关节肿大,关节红肿或肌肉疼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
3、男性可有睾丸炎或附睾炎,女性可患卵巢炎,孕妇流产;腰骶神经病变,造成坐骨神经痛也较多见。
4、慢性病无急性病史,常见疲乏、出汗、头痛、低热、抑郁、烦躁、肌肉及关节酸痛。
(二)人的预防
1、无害化处置扑杀病畜、流产胎儿、污染粪尿、垫草、饲料;
2、检疫确定为疫区的家畜的肉、奶、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疫区水源。
3、凡从事家畜养殖、诊疗、贩运、屠宰等行业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
(三)医治疗方法
1、急性期药物治疗: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 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翁每日4—6片(每片含TMP 80mg,SMZ 400mg). 对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治疗方法同急性期。
2、临床上对静止型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皮下和肌肉或静脉注射,能控制传染。但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