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即将悄悄过去,但沪上的公益脚步始终不停。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暑期的“尾声公益”,还是新学期的“前期关怀”,社会组织们的身影忙碌在沪上的各个城区,服务全市各类青少年。
社会组织各显其能做好夏日“尾声公益”
虽然暑假的“尾巴”悄然到来,但记者走访发现,沪上各类社会组织依旧活跃地组织多种有趣的青少年活动,做好夏日里的“尾声服务”。
在彭浦新村街道,一场饶有趣味的“以青春之名、解身体之谜”暑期青春健康教育主题游园会吸引了社区近300名中学生自发前来。该活动由街道办事处主办、上海青艾健康促进中心和街道计划生育协会承办,早上十点,游园会游戏环节全部开放,青少年们充满好奇地参加了各个活动。“要爱不要艾”艾滋预防游戏、“性理与性感”传递性病知识、黑暗对话艺术体验、躁动的青春游戏体验……青少年们在参与体验后,还在最后的“匆匆那年”空间里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下一封信,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而在黄浦区,作为“青春纪念册”公益项目中的一环,一场主题为“今天我们这样成长”的暑期活动也在开学前夕展开。阳光中心黄浦区工作站社工杨礼丽组织自强队员开展环保主题活动,社工展示出各式精美扇面,引导自强队员们发挥创意,在团扇上进行自由彩绘,大家各自发挥想象,工笔、写意,各种效果尽情挥洒,一把把绚烂夺目的团扇舞动在手间,扇出环保清凉一夏。参与的青少年高兴地告诉记者,“比买来的还喜欢,感觉点亮了新技能,还提倡了绿色环保。”
点亮小小“微心愿”给予新学期温暖关怀
除了享受暑假尾声的快乐,不少孩子也已经感受到了新学期的爱心关怀。
近日,“爱心上海--新学年·微心愿”困难家庭小学生圆梦行动启动仪式暨2017年浦东新区高行镇“爱心暑托班”结业典礼举行。活动上,来自高行镇一个残疾家庭的小陆同学告诉在场爱心人士,“我的微心愿是课外读物,家里的课外书有些是奶奶捡来别人家不要的,有的是亲朋好友送的,每次要求妈妈买时,妈妈总说去图书借着看也一样的,但我好想拥有一套杨红樱的《笑猫日记》!”
为了帮助孩子圆梦,在活动中,团市委社会工作部李子部长现场点亮了微心愿,全市征集的100个困难小学生微心愿即刻通过“微心愿”上海青少年圆梦公益行动共享平台在青春上海Act+发布,包括小陆在内的16名来自高行镇爱心暑托班和社区的孩子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
无独有偶,在“今天我们这样成长”的主题活动中,来自黄浦区家境贫困但自强不息的115名自强队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离休干部王宏杰、区妇联主席刘方、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项兆弘、区妇联副主席刘昉、团区委基层工作部王彦和司法局矫正科朱文婷向自强队员颁发助学金。
而在浦东新区,“民生民心让爱传递”公益助学项目再次启动。上海民生公益基金会和陆家嘴街道社区党委签署了一份未来3年50万元的助学协议。在暑期助学启动仪式上,基金会秘书长翁传德代表宣布了助学计划,并成立了由49名社区困难高中生和大学生组成的民生“民星”班,意在传递“民生公益,星火相传”的爱心理念。
打破单向帮扶实现“公益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陆家嘴街道和上海民生公益基金会还本着“补缺”和“培育”的理念,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区域平台对公益事业的促进和创新。
街道社区党委通过利用区域资源发掘社区需求,先后安排受助学生前往敬老院、建筑工地、独居老人家庭等地,开展文艺汇演、传统节日献爱心、城市道路骑行测试、公益课堂等多种活动,充分发挥受助学生反馈社区、回报社会的作用。
一名居委书记对这样的创新方式评价说,“帮助了一名学生,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价值观的塑造,就是塑造了一个家庭的价值观。”
有意思的是,这个民生“民星”班还选拔了7人制的班委,未来3年班级将由班委带领,开展各类自主设计、自发运行、自我管理的“自运行”公益活动。从原本组织方设计、项目方运行的“公转”形式向班委牵头、多方协助的“自转”模式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