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巷小区建于1998年,是比较典型的老旧小区,过去一直存在围墙老化脱落、建筑垃圾成堆、社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在西山区,像这样的老旧小区还有很多,同时还存在大体量的城中村。如何满足当地居民对于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一直是西山区思考的问题。
2016年4月,西山区党政代表团到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西岸社区,学习考察城中村环境整治的经验做法。这里是广州304个城中村之一,居住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村里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等“三线”如蜘蛛网般纵横交错,几乎让住房“不见天日”,同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看到当地“三线”改造前的图文资料,代表团成员印象深刻,当大家实地看到改造的变化后,在感叹的同时,也找到了一直追寻的答案。
改造先啃“硬骨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广州的做法是否适用于西山呢?在多次筹备会议中,西山一再强调,不做“拿来”主义,一定要制定与西山区实际情况相符的实施方案,并将福海街道船房社区作为改造的第一个试点。
船房社区是昆明市面积最大的城中村老旧社区,总人口达10万,常住人口却不足4000人。外来人口多、租住率高,社区管理难、环境卫生糟糕、私接线缆、火灾隐患多,就是当时船房社区的状况。“从全区的情况看,船房社区急需改变,而且改造之后受益面广。可这里也是改造难度最大的地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微改造’一开始,就要从最硬的骨头下口。”西山区一位负责人说,如果连最难的船房社区都能成功改造,那其他社区就更有信心了。
“微改造”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对居民最迫切需求的满足,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实际,就必须听取居民的真实想法。于是,在去年4月底,数十名居民代表坐到了船房社区居委会会议室。
“别处是冬暖夏凉,我们家里是冬凉夏暖,夏天吹不了风扇,冬天烤不了火,经常停电,到吃饭的时间电磁炉都用不了,用电的问题希望考虑一下。”“租的房子在顶楼,水管也该改改了,守着水龙头还得从楼下提水喝。”“路上乱停车的太多了,看着乱糟糟的,规范起来就好了。”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将居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都认真记录下来,并进行了分类汇总。
没过多久,西山区制定《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船房村微改造暨“三线”整治工作方案》《深入全面推进西山区城中村、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并很快进入实施阶段。
50天之后,这个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通过“微改造”成功蜕变。原本如蜘蛛网般密布的电线电缆全部入地,用电高峰不再跳闸;老旧的水管重新改造,不用再守着水龙头还要提水吃;胡乱停放的车辆有了秩序,道路变清爽了。
改造之后,多家省、市以及中央级媒体多次探访船房村,不约而同地用“惊艳”来形容“微改造”之后的效果,专家学者也为这个城市改造新理念点赞。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系教授钱宁认为,实践证明城中村的“城市化”是一个长远的、渐进的过程,采取“微改造”方式更符合昆明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物的一部分进行更新改造、环境提升、功能完善,使居民生活环境、生活便利度大大提升,这也是一种节约资金、资源的方式。
“微改造”改出大变化
2016年,继船房社区之后,卢家营、永兴路社区、海口街道小渔村共10个试点高质高效地完成“微改造”,让居民们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衷心感谢马街街道办事处为民做好事。”今年7月,在通往西山区春雨路昆明电缆厂生活区有一条500多米长的道路,一条条印有感谢文字的红色横幅挨个挂在路边的墙面上。居民自发挂上的横幅,感谢马街街道办事处“微改造”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如今走进昆明电缆厂生活区,粉刷一新的4幢红砖房错落分布在年代感十足的水洗石居民楼间,鲜花盛开的小花坛旁,纳凉的老人们在开心地聊着天;文化小广场上,老人们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十分惬意……“微改造”让日常的生活中生出了诗意。
半个月前,李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家门口的“新变化”——长300米、色彩鲜艳的“空中”健康步道,红黑配色的休息长椅,在盛放的黄槐和绿树映衬之下,漂亮得像公园一样。她自豪地留言:“这是我家门口,永昌街道益康路社区2号院。”
以前这里车子乱停乱放,行人不好走,还挡住了消防通道。益康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微改造”中,考虑到社区老年人出行需求,“空中”健康步道采用无毒无公害的彩色防滑绿道铺设,环保又安全。社区2号院外的永学巷,路面也铺设沥青,并摆放了41个花栏,两旁的人行道铺设青石板,重新栽种了行道树。鲜花伴着绿树既美化了路面,又有效解决了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现在,永学巷已成为了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景观道。
2017年,结合昆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部署,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西山区开展多轮会议研讨,最终确定列入2017年微改造计划的项目共20个,预计投入资金7137.5万元。其中,老旧住宅项目13个,城中村项目2个,示范村项目5个。
目前,方案审定的19个项目中,马街电缆厂生活区、金碧卢家村小村、刘家营东区、福海正和小区和清巷、棕树营白马小区红塔组团、西苑梁源西区小广场、海口山冲社区等10个“微改造”项目已基本完工;棕树营翠云里、翠微里、翠峰里以及海口达子上村、团结半天臼等9个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
(记者姚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