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帮助村民科学分类烟叶。本报记者 李秋明 摄
雨后的团山村,10多个俐侎人聚居点散布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腰上、山顶上,云雾缭绕,美不胜收。进村的道路大都已硬化,剩余部分也已立项。“路好走了,村民养的猪啊、鸡啊,都可以拉出去卖。致富的路子多了,村民们拔除穷根的信心也更坚定了。”团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苏腊林是土生土长的俐侎人,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他说,几年前,全村15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道路硬化,雨天寸步难行。
团山村隶属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彝族白族乡,是我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根据省委部署,省高院自2015年9月“挂包帮”团山村以来,用心帮助、全力帮扶,派出的10多名驻村干部脚踩泥巴使力干。很多村民没有一技之长,有的连汉语都说不来,从未走出过大山。面对此境况,省高院的领导和驻村扶贫干部们实事求是,从村民最要紧、最关心的事一件件做起,无路修路,无产业培育产业,不懂技术教技术……两年过去了,这里的变化真是大:卫生厕、垃圾焚烧炉、太阳能路灯建起来了,茶叶、烤烟、养殖、核桃、木瓜等特色产业初显成效,村民们脸上的笑容灿烂起来了,驻村工作队员成了村里的“明星”,大家都拉着说个没完。
改变村庄卫生面貌
走进村口,一个写有“省高级人民法院援建项目”的两米多高的圆柱形垃圾焚烧炉正在冒着烟,村民们的生活垃圾在这里就地处理,往日垃圾乱飞的景象正在改观。
沿着村内硬化路走进俐侎人张顺生的新家,80多平方米的房子贴了瓷砖,两口子正在收拾采回来的烟叶,操着并不流利的汉语高兴地向来人介绍今年的收成和日子的改善。省高院今年按每亩25公斤的标准向烤烟种植户免费发放化肥,助农增产增收,张顺生家5亩多烤烟预计收入8000多元,再加上核桃、茶叶的收入,离脱贫梦想越来越近。
曾经人畜不分,院落又脏又乱,如今村子里户户通上了山上引来的自来水,修起了卫生厕所、垃圾焚烧炉、太阳能路灯,建起了卫生室……这都得益于临沧市新一轮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专项规划(2016—2018年)的实施和省高院接地气的大力帮扶。省高院安排扶贫资金400余万元,建成垃圾焚烧炉10座、卫生厕所219间,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
团山村按照“种好烟、养好猪、管好树、护好瓜”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烤烟、养殖、核桃、木瓜等快速脱贫、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叶、木瓜各2000多亩,核桃1.3万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脱贫95户400多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3.6%降至25.6%,今年要脱贫出列。
帮扶郭大寨乡团山村、卡思村、琼英村以来,省高院根据中央、省里的部署安排,密切配合临沧市脱贫攻坚行动,针对乡、村、户存在的紧迫困难和问题,稳扎稳打,倾力帮扶。先后帮助协调了整乡推进、核桃林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解决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问题;干部职工捐款35万余元,发给贫困户用于缴纳新农合、新农保等;协调烤烟专用肥70吨,助力烤烟种植户增产增收……“一项项具体的帮扶措施,一个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效果逐步显现。”凤庆县委书记陈昌砚说。
“通过帮扶引导,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省高院下派凤庆县扶贫工作总队长、凤庆县委副书记吴锋说,在省高院的倾情帮扶和大力协调下,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持续落地见效,郭大寨乡的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一种潜移默化的观念引导也在默默发力,当地群众的精神面貌持续改变,自力更生奔小康的愿望更加强烈、信心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