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施甸县老麦乡成立养护合作社—— 建管结合破难题

“雨水天,什么车也进不了村,村民种的萝卜、藠头、洋芋都要靠人背马驮,走七八公里才能到乡村主干道,走路走怕了,抬萝卜抬怕了。”提到路,平日里话不多的施甸县老麦乡茨桶村党总支书记杨国争打开了话匣子。

“雨水天,什么车也进不了村,村民种的萝卜、藠头、洋芋都要靠人背马驮,走七八公里才能到乡村主干道,走路走怕了,抬萝卜抬怕了。”提到路,平日里话不多的施甸县老麦乡茨桶村党总支书记杨国争打开了话匣子。

老麦乡茨桶村地处施甸东山半山腰,全村有乡村道路50多公里。村民们主要以萝卜、藠头、洋芋、烤烟种植为主要收入。泥滑路烂、坑坑洼洼的乡村道路成了困扰村干部和村民的难题。每年的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是皱起了眉头,没有车能进村,销售受阻,道路不通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从2012年开始,村两委班子通过村民集资开挖路基向上争取项目,先后修通了6.8公里的主干道、10公里的进村道路、5公里的村寨道路……4年时间过去,20多公里的道路硬化完成。

道路硬化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福音。“没有实施道路硬化前,茨桶村连简单的旋耕机也没有,道路刚修通一年多,村里就增加了50多辆小车和近百辆电动车。” 杨国争说。

2015年10月,茨桶村通过群众大会成立了施甸县第一个公路养护合作社,组建了村道路养护队,对道路进行修缮、塌方清理打扫。合作社还制定了《老麦乡茨桶村公路养护管理村规民约》,发放到670户群众家中,加强道路的管理维护和监督。

杨国争说:“村主干道和进村道路两旁大部分都是山林和灌溉沟渠,塌方淤泥较多,村民们怕刚硬化的道路受到损坏,都意识到道路维护的重要。组建合作社后,每户村民都积极地响应,主动集资、投工,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清理一次塌方和淤泥。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就清理塌方和淤泥达2000多立方米。”

施甸县交通局副局长杨美龙介绍,近5年来,施甸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着重在“优、快、好、严、多”5个字上下功夫,并投入4亿多元,实施了74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解决了130多个村寨的出行难的问题。

本报记者  朱金磊

通讯员  郭金灿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