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答卷·环境监测篇
他们,奔走于山川田野、江河湖泊之间;他们,爬烟囱,下管道,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他们,为保护云南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被誉为云南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监测技术为核心,监测数据为抓手,持续加强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更有针对性地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构建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八大体系”,促进全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年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报各类监测数据159万多个,编制上报各类监测技术报告1065期,发送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信息52200余条,为客观反映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说清变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保障七彩云南碧水长流
沿着抚仙湖边时光栈道漫步,抚仙湖犹如一颗硕大的蓝色宝石镶嵌在滇中大地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白鹭在湖中翩翩起舞,木栈道时而穿林而过,时而让人仿佛身处湖中,漫步其间,抚仙湖之美一览无余。
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抚仙湖,既有最美的风景,也有最好的水质。2017年8月底发布的《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监测月报》显示,通过对九大高原湖泊湖体的41个点位,44条入湖河流50个断面的例行监测,抚仙湖与泸沽湖符合Ⅰ类标准,水质为优。
云南省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30个。其中,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异龙湖、程海、阳宗海、杞麓湖、星云湖被称为九大高原湖泊。这九大湖泊是云南省环境治理保护的重点。
近年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坚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牢记使命和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测工作。
“九湖监测是我们的头等大事。”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施择表示,中心站组织最强技术力量和最好的技术设备,按月对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水质进行监测评价预警,尤其是加大对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洱海抢救行动和保护整治工程11个国控断面水质情况的监测,及时做好趋势分析和评估,客观反映各湖泊水质变化状况,为我省长期开展九大高原湖泊水生生物监测评估和管理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和技术力量储备,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制定和修编全国水生生物监测技术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还启动了云南省沿江沿河涉重企业基本情况和废水、废渣污染因子调查分析工作,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落实《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进一步掌握环境隐患,制定保护治理措施,合理进行区域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我们要保障饮用水安全,为让人民群众能喝上放心水努力。”中心站监测人表示,我们持续开展对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特定项目的监测工作,编制出台《2016年云南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特定项目监测实施方案》,组织全省16个州市监测站开展104个饮用水源地33个特定项目的月度监测分析。对全省170余个饮用水源地76项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编制上报《云南省地级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报告》和《云南省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为保护群众饮用水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根据省环保厅的安排和要求,中心站还及时编制了《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完成全省45个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2802.22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71%。
守护云南最美的风景线
环境空气质量与每个人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大气污染防治。起床睁眼,马上打开手机看看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顺应民意,改善民生是中心站监测人工作动力的源泉。从去年12月26日开始,在云南卫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国天气网云南站等平台,都能看到由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布的16个州(市)政府所在城市未来24小时、48小时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内容包涵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等。此举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
为了做好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守护云南最美的风景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四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一是协助除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外13个州市,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要求,完成数据联网上报工作;二是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稳步推进大气颗粒物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预报研究工作。开展对PM2.5源解析项目的研究,并提出控制各种细颗粒物及前体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清单,基本摸清昆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建立大气颗粒物受体成分谱,通过模型解析,初步完成昆明市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三是初步建成全省首个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实现了省级平台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化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第三届南博会期间,组织昆明市监测和上报PM2.5等数据1万余个,协调会商11次,有力保障了会议期间昆明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四是为提高预报预警的针对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根据《云南省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方案》,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了以细化污染源清单、优化预报结果展示和完善预报预警会商系统为核心的二期建设。同时,积极组织和协助玉溪、红河、文山、保山等监测站率先开展重污染条件下污染成因的溯源分析,追踪污染物输送情况,为建立城市大气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开展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