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资料图片
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效果图。 记者周密摄
英国等15个国家在昆设立签证中心。 记者王俊星摄
产业,对一个城市来说是最基本的发展动力,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原始的动力支撑。为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提出要重点发展大健康、提速发展大旅游、突破发展大文创、加快发展大数据、稳步发展金融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这也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剖析
瞄准优势补齐短板 转换发展动能
当前,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有:国际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对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入境人员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与五大洲3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保持友好交流关系,7个国家先后在昆设立总领事馆,英国等15个国家在昆设立签证中心;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深化,87家(含境内、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昆明,南博会、旅交会等开放合作平台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还存在着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程度不高等问题。
找准问题,才能精准发力。
昆明要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命脉,发展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独特优势产业。《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提出,要构建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昆明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这样的产业结构,瞄准昆明自身优势的同时又着力补齐短板,转换发展动能,为昆明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市政府参事高德敏看来,转换发展动能后的产业结构非常契合昆明发展实际。
“健康产业、旅游产业、文创产业都是昆明的优势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增加、税收来源稳定以及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通过这些产业的建立,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使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加强合作,形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尽快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高德敏说。此外,大数据、金融业的发展则能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足够动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则是昆明补齐工业发展短板的举措之一。通过该产业培育推动工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发展转型,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打响“昆明制造”品牌。
进展
6大产业发展聚合效应初显
抓投资、抓项目、抓产业,“春城”昆明的发展节奏正加速运转、有力律动。
滇中新区,昆明新能源汽车梦正在这里逐步实现。
去年底,滇中新区汽车产业园暨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启动。该技术中心致力于打造立足南亚东南亚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园。现在园区的行业聚合效应正初步显现:北汽集团将滇中汽车产业园作为其拓展西南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的重要举措,成立了云南北汽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入驻。除了北汽,还有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和配套服务企业已有意入驻产业园;6月初,全国首个高原汽车试验基地落户滇中新区,将极大推动以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为主的昆明汽车产业的发展。
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大健康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正在这里蓬勃发展。
建于1958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三个“全球首创”和两个“中国第一”的重大传染病疫苗产品就是从这里研发成功并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目前该所已生产60亿剂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中国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保持无脊灰状态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里还是中国最大的系列化甲型肝炎疫苗研制生产基地。在距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不远的龙津药业,一年要产出5000万支注射用灯盏花素,占到了全国总量的六成……在昆药集团、滇虹药业、积大制药、圣火药业、生物谷药业等一批知名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线上,每天都在大批量生产云南特色药材制作的三七系列、天麻系列、板蓝根系列等云药知名品牌及优势产品。2016年,这里核心区营业总收入达到了408亿元,同比增长12%。
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起,保持高质量的、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是昆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经之路。只有有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使增速长期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今年以来,昆明出台一系列配合产业发展思路的政策,通过抓投资、抓项目让发展思路实实在在见成效。通过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行动,昆明,这个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城市已经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投资者,投资发展的聚合效应逐渐加强。
声音
昆明还需勤练内功
昆明是内地各城市向南亚东南亚拓展市场的理想起点,有利于吸引和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有利于企业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从这里走向世界。
虽然占据了“先天”优势区域,但摆在云南企业面前的,是来各方的强大的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构成产业的每一个企业要怎么才能支撑一个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云南企业、产品要如何才能“走出去”?
有声音认为,眼下昆明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还需不断勤练“内功”。
“云南的企业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中,可以在东南亚找到很多机会。”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东南亚领导人简耀强博士分析。“但我们在接触云南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走进国际市场,缺乏国际化运作的经验。我们也建议云南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可以先搜集之前很多年其他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走到东南亚市场的企业很多,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经验,都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此外,简耀强也建议云南企业家们“往南看”,“东南亚有很多国家,但现在云南企业走出去的国家基本就是老挝、越南这些与云南接壤的国家。”
对于提速发展大旅游,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毕世鸿分析,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拥有吞吐量巨大的国际机场,昆明对周边区域甚至西南区域的辐射力不容小觑。“如果昆明能开通更多直达,或是在昆明中转的国际航班,那么将有更多出境游、入境游游客在昆明集散。设立在昆明的签证中心将不仅为昆明人、云南人服务,还将为贵州、广西等西南省份服务。”毕世鸿说。他同时建议,航空网、公路网、铁路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域辐射力增强,昆明旅游业也要尽快进行提升。“昆明旅游业发展还处在‘白天进村,晚上睡觉’的粗放状态,建议加快旅游二次创业进度,在细节和硬件上下功夫,提升旅游产品内涵,重新定位客源市场。”(记者李双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