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石林县:建个好支部 脱贫又致富

十月彝乡,收获金秋。 今年国庆节前后一个星期,石林县石林街道小密枝村委会今年刚建起的密枝红山头上蔬菜辣椒交易市场内,每天从傍晚至凌晨时分都热闹非凡,椒农刚把新鲜辣椒运抵,收购商们便以每公斤不低于5元的价格疯抢,辣椒的日交易量达到160余吨,交易市场内,每天分拣、装箱、搬运辣椒的周边群众达到300多人次,他们每小时的工钱不低于20元,如果一家三口来此务工,五六个小时便能获得二三百元的收入。

石林小密枝村村民分拣辣椒。

石林和摩村村民采摘新鲜木耳。

十月彝乡,收获金秋。

今年国庆节前后一个星期,石林县石林街道小密枝村委会今年刚建起的密枝红山头上蔬菜辣椒交易市场内,每天从傍晚至凌晨时分都热闹非凡,椒农刚把新鲜辣椒运抵,收购商们便以每公斤不低于5元的价格疯抢,辣椒的日交易量达到160余吨,交易市场内,每天分拣、装箱、搬运辣椒的周边群众达到300多人次,他们每小时的工钱不低于20元,如果一家三口来此务工,五六个小时便能获得二三百元的收入。

“请大家把辣椒统一拉进市场交易,如果自家辣椒达到收购品质,可自由选择出价最高的收购商进行销售。”近段时间,同样的话,小密枝村委会主任李顺每天通过村中广播要喊几十次。在石林县委组织部牵线搭桥、协调支持及“党建+金融”政策贷款助力下,小密枝村建起了专业化辣椒交易市场,使石林全县及周边3万余亩辣椒有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平台,同时,还吸引省内多地椒农集中到此销售,形成“密枝红”辣椒产业的规模品牌效应。

无独有偶,小密枝村十多公里外的石林街道林口铺村委会和摩村,集桑木耳立体栽培、能繁肉牛及肉鸡饲养、烟叶采烤分一体化、生物质加工、酿酒等产业为一体的和叶合作社,让4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渐脱贫,成为全县多元化发展种养殖产业的示范。同样得益于石林县委组织部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引领中所发挥的带动作用,“支部+合作社+农户”这一抓党建促脱贫举措,已成为全县壮大村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的有效模式。

2017年是全省基层党建提升年,石林县委组织部不断强化使命与担当,以“三建三联”“村企联建”“党建+金融”等模式,不断盘活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以点带面、致富一片。而今,以“密枝红”为产品商标的小密枝辣椒,成为超越烤烟的另一大致富新产业;和叶合作社这个多元化产业龙头,则引领和摩村开启了脱贫致富之路。“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已成为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领头雁”脑海中最为清晰明确的发展理念。

 壮大集体经济“去空壳”

276户988人的和摩村,是石林3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林口铺村委会的村组之一。曾经,贫困笼罩着这个村寨,现在,谈及增收脱贫,全村人都信心满满。“给钱给物不如建好党支部。”有着13年党龄的和摩村党支部书记蒋特金一语道破和摩村人自信心的来源。

2016年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全市开展,和摩村人迎来了重大机遇。“要建一个综合性强的多元化合作社来带动脱贫增收。”土生土长的和摩村人蒋特金希望以合作社打破小而散的种养殖及经营。万事开头难,一说流转土地,村民们顾虑重重:“不种玉米栽木耳,销不掉不就没饭吃了?”“支部来牵头,党员需带头。”党员龙春良说,村党支部党员会明确了每个党员带头流转自家土地组建合作社,而后,石林县委组织部、石林县烟草公司等又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当组织化农业规模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效益产生后,观望村民打消了疑虑,纷纷流转自家土地来入股。

2016年7月,和摩村和叶合作社正式成立,入股、流转土地1173.1亩,入股社员114户,按土地亩均收益近1000元,2017年,农民土地流转租金达110余万元。“以前种玉米、烤烟最多一年收入2万元,如今在合作社的工资一年都有2.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永昌说,去年,30亩流转土地租金加其他收入共计7万元。脱贫已不是问题,相反怎么让“支部合作社”拉着大家去致富,成为全村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夜琢磨的事。“当然要琢磨此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夸林连遭病痛,贫困潦倒,在村党支部安排下,他在合作社木耳基地负责采收、分拣、晾晒,每天有80元,每年还可领取七八千元的土地流转分红。

“有了支部+精准扶贫政策,头发苦白也值得!”步入和叶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物流配送车间、电商馆、蔬菜种植基地、鸡牛养殖基地、生物燃料烤烟房等错落有致地分布,每个基地门前都有一块名为“党员责任区”的指示牌。对此,石林县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说,亮明身份划定职责,村党支部班子及合作社经营管理层,实际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此,石林县委组织部起到黏合剂作用,确保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为繁荣地区经济,引领脱贫致富”宗旨而行;其次,有了党建支撑的村集体经济,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与创新的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集结各种项目,为产业持续发展而助力,最终确保去空壳化。

如今,合作社养殖基地已繁育了80头牛,每头牛已经有了订单买主;牛圈的对面,7000只土鸡正在茁壮生长;而牲畜粪便经合作社处理,成为蔬菜种植基地的天然农家肥。“饲料是酒糟,因为我们还酿酒,这就是循环经济理念。”蒋特金说,和叶合作社从选址到建设,在与组织部会商后,确定了以生态绿色环保理念高标准打造的目标,因此,即便是在烤烟种植上,合作社烤房所用的燃料都是经过生物加工而成的绿色燃料,确保无烟环保。

 党旗飘扬处 密枝辣椒红

近段时间,是辣椒采收旺季,石林全县及辐射周边辣椒种植已近4万亩。最先引种辣椒的石林街道小密枝村委会,在今年建成辣椒交易市场并投用,密枝红,是这个交易中心响亮的名字。

小密枝村委会对当地致富的规划,是围绕辣椒特色产业链及其品牌的重塑。10多年前,台湾商人首次将辣椒引种进入小密枝村时,农户们对此并不是特别热情。“几经波折村里人开始试种,但没想到,还在地里长着的辣子就被小贩抢收。”小密枝村党总支书记张树华说,那时还是村委会副主任的他,看清了两件事,首先辣椒产业前景广阔;其二,小密枝辣椒产业的未来是规范与诚信的未来,并非见钱就卖。

兑现蓝图需要规范交易市场,而这需要以支部建设强力带动,以期达到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的辣椒特色,实现农业转型、集体增收、村民富裕。

带头的必须是党员。张树华首先成立了一支党员经纪人管理队伍,协调农民、客商、市场三者关系。2017年4月,村党总支大会明确了“行政+市场+党员”的模式,奠定了小密枝村辣椒交易市场的组织架构。“小密枝辣椒协会提升组织化程度,协会理事就是党组织成员。”张树华说,协会并非实体经济,但却是推进交易市场建设的关键。

2017年,在“支部协会”的推动下,小密枝村以村企联建模式,整合支部党员每人5万元的资金,同时,寻找企业投资入股,8月底,石林山头上蔬菜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村企联建功不可没。”石林县委组织部一负责人说,十多年的辣椒种植,小密枝村已经形成“村内红椒3500多亩,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的态势,甚至文山州丘北县客商都会来小密枝村收购,因此,市场、客商、村民三方都需要一个规范、透明、公开的交易平台,村企联建则是为平台建设融资的最佳模式。

2016年,小密枝村美人椒、朝天椒、工业辣椒等“三椒”收入达1100万元,再加烤烟和其他农产品收入,实现人均纯收入10000多元,比2011年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2017年至今,密枝红辣椒价格始终稳定在每公斤6元,比去年均价高出了2元。

“有了交易市场合作社,农户们只管种辣椒,价格与销路市场来保障。”张树华说。9月15日,晚7点,小密枝村的辣椒交易市场内外热闹非凡。农户毕文德与妻子普绍芬刚把地里的辣椒拉到市场,几个客商就围了过来。“5元我收”“我5.5元收你的”“5.8元卖给我”……最终,毕文德以一斤6元的价格出手。市场内,鲜红的辣椒铺满一地,小密枝村和周边几个村子的农户一刻不停地将辣椒分拣、装箱。

从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提供种植技术,再到交易市场建成,小密枝人已从椒农逐渐转为辣椒种植专家,辣椒种植已经成为该村的一项辐射周边的农艺。“今年干个2000万元产值不成问题。”张树华说,未来,小密枝村的党建工作围绕辣椒种植,要开发出体验式农旅活动,市场则要不断延伸产业链的下游,提升辣椒这一初级品的附加值。

 找准方向 致富彝乡

和摩农家富,密枝辣椒红。以“村企联建,支部建在基地上;园企联建,脱贫走在市场上;园园联建,服务做在阵地上”的“三建三联”,在如今的石林已遍地开花,党建带动社建,不再是空泛之谈,而是立足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消除空壳化的良方。伴随着党建引领发展方向,“筑梦彝乡 致富一方”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整合资源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石林县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说,今年以来,石林通过发放280万元“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举办“村企联建”“党建+金融”等现场会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已经形成:“党总支+合作社+农户”“党总支+公司+农户”的“农旅融合、以旅哺农”,不仅让基层群众感受到了“给钱给物,不如建好个党支部”的理念,还进一步整合村内外各种资源,为地区脱贫攻坚与村级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找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记者钟士盛 通讯员李嘉玉报道 石林县委组织部供图)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