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香格里拉10月24日电 (虎遵会)“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安置好移民,资金和政策是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日前,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移民开发局局长浦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当地移民局突破资金瓶颈,用“活”政策,千方百计为移民谋福利,为其建起了一座座美丽的家园。
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硕多岗河上,水库正常蓄水位3235米,总库容1.5478亿立方米,装机1.8万千瓦。该工程淹没影响区涉及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2个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涉及搬迁人口128户661人,涉及生产安置人口2096人,是迪庆州移民投资最大、涉及面积最广、移民人口最多、移民情况最复杂、移民工作难度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按照国家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设计的《云南省迪庆州硕多岗河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计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概算投资为1049.89万元(不含灌区),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实施的需要。”浦涛说,究其原因,主要是小中甸水利枢纽建设所在地属于藏民族聚居区,历史以来的农牧业生产生活习惯客观上限定了每户农牧民需要的建房用地面积均在1.5-2亩之间,包含畜圈、麦场、住房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要素,导致集中安置点户均建房用地面积的增大,进而迫使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和用地面积有了大幅增加。
对此,当地移民部门多次向移民群众做工作,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尽量节约使用土地,但几千年来形成的农牧业生产生活习惯是无法在短时期内改变的,移民群众也表示无法接受。“这就造成了设计与实施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蒲涛说,为尽量减少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差异,迪庆州各级政府和移民部门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移民群众想把安置点建成美丽新家园的强烈诉求和愿望,对安置点建设作了重新规划和设计,但新规划设计的规模和投资概算仍大幅超过了初设。
蒲涛介绍,如果按照国家设计规范,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安置的许多难点问题,例如生态保护、宗教设施迁建、库区经济发展等是无法完全进入规划设计而加以解决的,这最终必定会导致项目超支概算。“政策决定了资金的需求量,资金制约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征地移民安置的特殊性和困难性恰恰导致政策的制定需要资金的支持。”
“经充分研究,决定将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建成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亮点工程。”蒲涛说,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对政策制定的制约,当地移民部门在征地移民安置工作开始之初就率先与国电香格里拉发电公司达成了合作,为安置好移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搭建了融资平台,使征地移民安置过程中为实现库区和谐发展、移民增收、生态保护等目标而出现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也得以妥善解决。
新的规划和设计,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同时,按照新农村和集镇化的要求,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好移民集中安置点新农村规划及实施方案,力求体现功能完善并兼顾民族建筑文化特色,把移民村建设成为真正的生态村、环保村;并结合小城镇建设实施生态移民,在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同时,保留原有的农村土地、林地等政策及其他农村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城镇化建设;真正实现利用移民安置点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让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达到质的飞跃,也为今后实现移民群众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搬迁前,大多数群众的房子是楼下关牲口,楼上住人,环境卫生十分糟糕。为了能将新的移民安置点按照新农村的标准去建设,香格里拉市移民局加大了对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的情况下,香格里拉市移民局委托相关专业机构对安置点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不管是道路也好、住房也罢,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为移民考虑。”蒲涛说,根据规划安排和移民的意愿,达拉、吉念平村民小组实行集中后靠安置,小中甸、乃司、布普村民小组实行分散后靠安置。
2012年6月,库区搬迁安置户完成了移民搬迁补偿协议的签订;2014年库区涉及搬迁的人口已全部迁出,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工,搬迁安置移民高质量完成。
如今,步入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人畜分开、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崭新面貌,家家户户“宫殿式”的藏族民居错落有致,美丽新家园也难以掩盖这个民族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平坦的进村公路两边,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们回家的路,村中的篮球场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这静谧乡村中透露出的强大活力,是对当地移民部门用“活”政策为移民谋福利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