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健康问题是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攻点。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提高医保水平,加大医疗救助,普及卫生知识等等,确实可以发挥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的显著作用。这些政策措施既全面又细致,在各个项目下还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但从既定目标来看,切实提高政策在贫困群众中的知晓率、受益率是其中重要一环。
贫困地区有种种短板,如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产业结构落后、经济收入较低等,这些都现实存在并长期困扰着贫困群众。解决这一问题要多方发力。在医疗健康相关政策、资金、设备等外力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应提高贫困群众了解政策、使用政策、从政策中受益的能力。这并不是要鼓励贫困群众一味地依赖政策,钻政策的空子,而是要外力与内力共同发挥作用,让政策产生最大的成果。直至今日,笔者依然偶尔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有贫困群众怕花钱,得了病不敢治,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最终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健康扶贫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这种不敢治、不想治、不能治的局面,尽力完善贫困群众能够使用并能提升健康水平的条件,根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要让贫困群众真正从政策中受益,基层的相关机构首先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政策。一要快,在政策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不能拖拖沓沓;二要全面、准确,不能选择性、片面性落实,把一些政策条文束之高阁,这也许会有各地实际困难限制等因素,但相关部门不能就此踏步不前,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政策更好落实。
其次是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使用率和受益率。《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政策出台不是摆设,而是必须有效落地,推动发展。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实际创新宣传方式,不留死角,务求实效,让政策之声传遍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心中有数;尤其是医疗机构、医疗人员要主动作为,彻底抛弃怕麻烦、难沟通等不利心理,对不了解政策的贫困病人多宣传讲解,让健康扶贫政策从纸面变成大家口耳相传的好消息、好举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