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查房颤最好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其诊断率是普通心电图的2倍
68岁的高阿姨从前年开始,经常感到心慌,到医院做了心电图后被确诊为“房颤”。医生给她开了预防中风的抗凝药和其他治疗房颤的药。过了一段时间,高阿姨觉得吃那么多药太麻烦,经常吃了上顿忘下顿,就把药给停了。谁知,前几天的麻将席上,高阿姨突然嘴歪眼斜,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好在及时送院抢救,才保住了命。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薛玉梅主任提醒说,许多房颤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来预防中风,如果不遵医嘱擅自停药,中风就很有可能会找上门。
发现房颤
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可以是孤立存在的,也可以跟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存在。绝大多数病人合并有其他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房颤有的是无症状的,有些人有症状。有症状的病人主要是因为心率快引起的心慌胸闷,最初只是影响生活质量,长期则会引起心脏衰竭。
薛玉梅主任介绍,房颤的发生率大概是0.77%,我国大概有900万房颤患者。
如何早期发现房颤呢?薛玉梅主任介绍:“在国外筛查房颤一般是基于一年两次心电图”。但普通心电图有其局限性,筛查的房颤发生几率只有0.7%,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率可提升1倍,筛查的房颤发生率接近1.4%。
“其实很便利,现在的筛查设备都是可穿戴设备,佩戴一个单导联检测仪(只有纽扣般大小)在胸前24小时即可。”薛玉梅主任说,24小时动态心电图更靠谱一些,推荐有条件的市民做。
哪些房颤患者
需要长期抗凝?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引起中风。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久性房颤,都能导致中风。
房颤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中风风险?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2010年版)提出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的总分值是9分,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年龄65~74岁、女性各占1分;先前曾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年龄≥75岁各占2分。得分越高,中风的风险也就越大。
薛玉梅主任指出,如果危险因素分值在1分或以上,则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果疏于抗凝,房颤患者将面临高于常人五倍的中风风险。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
选对药物
坚持正确抗凝
除了像高阿姨这样因为不坚持抗凝而中风的,还有不少房颤病人坚持用阿司匹林,最后还是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
薛玉梅主任解释说:“这是因为没选对药物。”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而房颤导致的血栓主要是凝血因子在起作用,阿司匹林的预防效果几乎没有。房颤患者抗凝应该选择抗凝药,而不是抗血小板药。过去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再加上中国人食物结构比西方人复杂,存在较多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还需要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实在不易坚持。2010年后,临床上逐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目前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药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中。(记者冯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