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推进教育基本均衡还是优质均衡,乡村教育都是重要方面,乡村教师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因素。近些年,乡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受到了关注,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乡村教师队伍的战略举措,目标是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并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于2015年底前提出实施办法。不仅如此,社会公益项目也开始积极关注乡村教师,例如,“马云乡村教师奖”就是期望通过评选,加深社会对乡村教师的理解和关注。2015年底,我省开始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针对乡村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实施实行差别化的生活补助政策。
目前,乡村教师留不下来,工资待遇低是突出问题,加强对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是提升待遇的手段之一。当然,我们也应该把目光聚焦看到,提升待遇是为了让乡村教师的劳动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从而解除他们扎根乡村的后顾之忧,安心扎根乡村,以良好的师资促进教育公平,逐步消除城乡教育的鸿沟。
调查显示,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并非只有工资待遇低,还包括职业发展的顾虑:在编制设计、职称评聘、职业晋升等方面与城市学校教师的差距;以及生活方面的顾虑:住房条件、配偶及子女上学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乡村教师都倾向去往城镇发展,一些乡村教师想留在自己的家庭来源地,是有较强返乡意向的。可见,要让乡村教师安心扎根,不能只倡导他们的无私奉献,或者停留于经济上的补助,更应该主动关注重视他们的基本需求,了解他们的现实处境和希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精神需求。
因而,在提升工资待遇,提高生活补助的同时,乡村教师的多种实际需求或许可以成为配套措施的新议题。关于工资收入构成、住房、乡村教师子女入学等方面,要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要着力发挥政策的示范效应,带动和加强对乡村教育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修建校舍,完善教学设备等,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安心扎根。
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