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观点1+1 尖子生刺死老师,成因找到了吗?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三中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身亡。行凶者是其学生、16岁的罗军,罗军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

尖子生刺死老师,成因找到了吗?

背景: 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三中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身亡。行凶者是其学生、16岁的罗军,罗军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 仅从媒体的报道看,实在看不出学生跟老师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老师之前有什么出格行为。相反,更多看到的却是师生之情。学生成绩很好,老师一直多有关照,学生成绩有所起伏,老师比谁都着急,他们常常谈心,老师甚至帮他争取过奖学金。也许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亲密和谐,掩盖了问题,在悄无声息中埋下悲剧的引信。在报道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对于老师,罗军说了一句,“我不觉得班主任对我多好,对他也不了解。”在一所偏远中学,高考成绩几乎是他们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是他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机会,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难免对尖子生严格了一些,也格外关照一些。在为感情、为兴趣和为成绩之间,有些学生就失去了判断力,对于老师的好不仅不感恩,相反,还认为这是老师应该做到的。被错误认识扭曲的学生于是一言不合举刀相向,用26刀亲手毁掉了老师,也毁掉了自己。分数抹去了个体的差异,也抹去了教育的差异。受教育者已日益多元化,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不同追求的人。也许,牺牲一点效率,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松一松分数的弦,教育才能卸下沉重的负担。

小蒋随想: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突然刺死了老师,可能被某些专业人士解读为“激情犯罪”,也就是一时冲动酿成惨案。但有些细节似乎又说不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为什么要带刀?人性是复杂的,透过媒体只言片语的报道,很难真正了解罗军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只是看到了落后地区、重点高中、封闭管理、清北班、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这些“标签”。如果这些“标签”注定会导致什么,此前人们为何不进行预防?罗军弑师何以出乎身边人的意料?有时候,外界以为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其实未必抓到。更多时候,惨案仅仅会被视为个案,具有类似教育环境的地区与学校会改变既有的教学方式与对尖子生的重点施压吗?会配备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且更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康吗?现实中,很多人就像被温水所煮的青蛙,并没有意识到潜伏着的危险,并加以改变。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即便考不上大学,也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遗憾的是,很多人眼中只有考分,学生杀死老师,“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岂不是黑色的讽刺?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