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记者冒雨来到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屏镇植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仕龙家时,碰巧看到杨仕龙的妻子背着小孙子从房里出来。
“快来看我家‘小寒圆’。”杨仕龙高兴地招呼记者。他说,小孙子去年10月8日出生,当天正好寒露,又值全县上下奋力推动脱贫攻坚,为圆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此就给孙子取了个小名叫“小寒圆”。
这就是被评为全省“最美村官”的杨仕龙,心里始终装着脱贫攻坚,装着全村人的幸福梦、中国梦。
在去杨仕龙家的路上,中屏镇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杨仕龙有个“江湖八卦”:斗大的字不晓得“猫三几个”,砖头厚的笔记装了好几十篓,熟悉的“老表”数不清,家家有事都要“上门去戳”。这些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的话,生动反映了杨仕龙担任植桂村村干部近20年来的履职情况。
植桂村是贫困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杨仕龙深刻意识到,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伸手要。于是,他对照各项脱贫指标,一一自检自查,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找穷根、想出路,彻底摒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
树立了自立自强的意识,杨仕龙又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植桂大沟、老猫利大沟、安桂片大沟等水利设施,通过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完成了老杨桥至垭口5个村的主要出行道路建设。100%完成行政村、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实现全村人畜饮水安全达标,为全村发展夯实了基础。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中屏镇党委书记薛敬说,杨仕龙心里有本明白账,装的是全村人的事,尤其是贫困户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没有一件事情会瞎忙。
作为全村的“领头羊”,杨仕龙明白,脱贫的核心是发展,发展的保障是党建。为此,他着力抓好班子队伍建设,从“选强配优”组织入手,把村里有文化、讲政治、顾大局、肯奉献的年轻人选进总支班子;从提高党员干部的致富能力入手,深入推进“三培养”工程,把12名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为党员,把25名党员户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3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
为了让群众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他积极探索采用“村党总支+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行模式,由村党总支牵头注册成立2个合作社,建设黑皮鸡土从种植基地和规模化撒坝猪养殖场,切实加快植桂村产业发展的进度。目前,全村已种植烤烟1000亩、板栗1200亩、核桃1500亩、当归200亩、葛根200亩,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杨仕龙常说,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好坏,直接体现一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于是,他自筹资金80余万元,把植桂村委会建设成了禄劝首批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彻底改变了原来村级活动场所“脏、乱、差”的面貌。同时,又将村级活动场所向村小组延伸,整合美丽乡村、易地搬迁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集娱乐、办公、村民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村小组活动场所,全面巩固基层服务阵地。
“杨仕龙在家里一样都管不着,烤烟栽在哪里管不着,包谷种在哪里也管不着。”杨仕龙的妻子黄培芬说,杨仕龙整天忙于工作,家里几乎顾不过来,别人家家都盖了房子,唯独自己家还没盖好。
“只要群众跟得紧,只要群众得实惠,我就有使不完的劲。”正是凭着杨仕龙这种舍命忘家、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植桂村在全县第一家完成政府贴息贷款发放,第一家完成农房建设搬迁入住,第一家完成自然村道路建设,今年又获得“国字号”保障基本示范村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