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医中有养 养中有医

冬日的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树影婆娑,花草怡然;老年三科健康宣教室内谈笑风生,笑声不断。暖阳透过窗棂照进屋子,擦旧如新的桌椅泛着亮光。今年81岁的张锦钟虽满头白发,但皮肤白皙,口齿清晰。

本报美编 郭金龙 制图

本报记者 浦美玲 茶志福 张雁群

冬日的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树影婆娑,花草怡然;老年三科健康宣教室内谈笑风生,笑声不断。暖阳透过窗棂照进屋子,擦旧如新的桌椅泛着亮光。今年81岁的张锦钟虽满头白发,但皮肤白皙,口齿清晰。“在这里我得到医生、护士和护工的医疗服务和精心照料,不仅恢复了健康,也得到了陪伴,感受到温暖。”张锦钟拿出自己的诗作,和大家一起朗读。

3年多以前,张锦钟由于神经性疼痛,曾在儿女的陪伴下先后到多家医院求医。由于病情一时难以根除,需要慢慢康复,只能疼了住院、好点出院,总是在出院、住院之间反复折腾。直到来到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这里有着专业的医疗团队、康复训练,还有耐心的生活照料和精神陪护,让她住下来、好起来,一直没有走。

当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等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医院里不能养老,养老院不能就医,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同时,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国家福利也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人性化的养老需求。

张锦钟老人的体验,正是昆明市对医养结合的有效探索,这种集医疗、养生、养老为一体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生命全周期的完整系统,为健康和患病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立体、综合的服务。

让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共享

医养结合,就是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出发,通过将养老和医疗资源有机整合、服务功能有效衔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实现了“医”“护”“养”三者协同互补。

但现实情况却存在一种割裂,养老机构往往“养老不医护”,医疗机构往往“治病不养老”,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似乎难以兼得。2016年7月,民政部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重点提出的“医养结合”就是要作为一种养老新模式打破这种现状,让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共享。

作为医养结合国家级试点城市,今年初,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全面启动。《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推动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今年以来,昆明市已逐步建成以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社会福利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医养机构为主干,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医养结合工作格局;同时确定第一批市级试点县区16个、试点单位(机构)18家,官渡区和安宁市还被确定为全省的试点单位。

通过全面探索,昆明市初步建立起了“三体一式一型”311模式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共同体”,“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协作体”,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医院“1+1+x”联合体;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嵌入式”工作模式;建立“医疗服务+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候鸟式”复合型工作模式。床位利用率不足50%的医疗机构,500张养老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可以申请设置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以“一个法人、两块牌子”的共同体方式统一管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以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型为老年病专科医院、老年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或者在医院内部增设老年人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

去年2月,由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成立昆明市医养协会,目的就是要把医院医疗资源及社会养老机构资源有效整合,建立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实现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市第二人民医院被人们誉为花园式医院,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急救、预防、康复、保健等为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昆明市医养协会会长毕卫红告诉记者,医院一直坚持医养结合的服务理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养老需求。去年,3000多平方米的康复治疗中心投入使用,为全院相关科室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日均治疗量达600余人次。

构建立体多元服务体系

“这里真心不错,两个月下来恢复得很好。”11月8日上午,在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病房里,李洁芬老人高兴地说道,她已经准备着要出院回家了。

李洁芬告诉记者,今年8月26日,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她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来到了这里。在这里医生和护士随时给她检查身体,进行相应的治疗,还有康复治疗师和护工,每天帮助她进行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功能恢复训练,两个多月下来,恢复得不错。

记者了解到,官渡区不断创新发展“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协作”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目前,该区的柏寿老年公寓、都市新家老年公寓(昆明仁德医院)、亚东福寿家园(昆明亚东医院)、官房老年公寓(云秀康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六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被确定为昆明市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据统计,目前昆明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有95.0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7.1%;80岁以上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使老年人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日益凸显,人口老龄化、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了医疗养护失衡的矛盾。

昆明市“三体一式一型”311模式,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而探索建立的。同时,昆明市有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这也是医养结合工作的重点。为此,昆明市开展健康服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947个,签约人数253.1376万人,签约率为47.5%。

目前,全市及各县(区)因地制宜,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医养结合新模式——

盘龙区建立了全省首家公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正逐步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全程无缝对接,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心理关怀相结合;

五华区率先出台“医养结合”实施方案,让社区居家养老和社区医疗服务两条平行线拧成了一股绳;

呈贡区与昆明市中医院签订医养结合框架协议,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撬动医养结合工作的推进;

……

打造品牌提升医养服务水平

走进官渡区官房老年公寓,无论房间里,还是过道上,几乎所有的设施都是适老化设置。房间内有呼叫对讲系统,24小时连通护理服务站,病床可以自动调节升降;卫生间里有报警铃和智慧扶手,墙壁一律贴有防撞胶,室外花园里的椅子也全部是圆滑的弧形设计。

官房老年公寓是云南省内集“医养结合”“个性化护理”“智慧化养老”为一体的养老机构。目前已有官渡区云秀康园小区、吴井官房老年公寓,以及太和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套功能设施齐全,并配备有专职医护人员,能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公寓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医养结合”协作单位,让入住老人能够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业医疗服务;与昆明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呈贡分院签订绿色就诊通道协议,现入住率已达70%以上。

“在这里养老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享受。”88岁高龄的刘奶奶说,自己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一样,不准备再去其他地方了。

今年85岁的胡奶奶2月份陪着老伴一起住进来后,觉得非常放松、舒适,家人也很放心。

“内设医疗站、小病有治,外邻三甲医院、大病有医点。”官房老年公寓综合部经理周思彤介绍,为融入昆明市发展大健康和养生养老的战略中,官房养老拟开展面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旅居养老服务。同时,将在昆明设置更多“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高标准、连锁化发展官房老年公寓,个性化护理和智慧养老相结合,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昆明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至今,昆明市已获得养老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有14家,医疗机构中有老年病医院5家、康复医院2家。部分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大多数中医医院均设置了康复理疗科或老年病科室,部分有条件的中医院开办了医疗+养老服务,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设了养老服务。同时,开通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至今,全市已有61%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94.7%的医疗机构已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打破条块分割加强政策支撑

在探索推进中,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依然遇到不少困难。医疗机构无法享受养老机构的资金补助,养老机构无法实现医疗机构的医保支付。因此,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是众多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而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则成为养老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难题。

“医和养,分别属于医疗卫生和民政部门两个不同的体系;然而,医和养服务的又是同一个对象,需要完整配套的对生命全周期的服务。”昆明市中医院院长李雷介绍,在医养结合工作推进中,昆明市中医院与呈贡区1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订了医养结合协议,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并提供中西医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精神慰藉等相关服务。李雷建议,医和养要真正实现无缝对接,需要从观念意识上、制度政策上、资金扶持上、人才培养上,打破制度壁垒,连接医和养的分离地带,形成医和养的优势互补。

毕卫红告诉记者,昆明市医养协会以理解、尊重、关爱、帮助老年人为服务理念,把医疗资源与社会养老和相关产业资源有效整合,提升了老年医疗与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目前,昆明市医养协会已有会员单位98家,其中包括医疗机构40家(三甲、三乙、二级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机构24家、其他机构34家,协会内现有养老床位4988张,医疗床位16337张。他认为,医养结合需要财政资金、社会保障、医疗和商业保险等方面的更多支持,应该用更多更灵活的办法,建立起科学、持续、优质的医养结合新模式。

昆明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医养结合工作在制度政策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医养结合机构医和养的定位问题、老年人后期康复护理不在医保报销目录、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尚未出台等等。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家、省、市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医养结合工作快速发展的倾斜政策,包括人社部门为医养机构单独设计结算方式,以及统一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等。

短评

打破壁垒 转变观念

医和养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改革。 

打破壁垒是前提。当前,医养结合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突破的是医保、民政、卫生等部门体系和政策条块分割,需要尽快建立起医养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服务水平。 

专业人才是保障。医养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医疗养老模式,工作人员既要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还要为老人提供治疗及急救服务等,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因此,应注重对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培养计划,设置培养基地,根据实际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    

改变观念是关键。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女要亲身奉养父母才算是尽孝道。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我国养老大多都是以居家养老为主。应该改变观念,破除传统思维,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专业医疗和保障,体验健康、品质的晚年生活。本报记者 浦美玲

链接

《昆明市医养结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2020年基本建成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对医养结合工作给予政策支持。昆明市提出要在国家、云南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医养结合工作快速发展的倾斜政策,加强规划用地保障,完善医保、投融资、财税价格、医疗服务政策,强化保障服务和信息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建立护理保险制度,落实老年人权益,不断提升医养工作水平和健康养老幸福指数。

建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工作机制。正面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加快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规划布局;制定出台有利于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Tags: 名师 妈妈 管徐
相关阅读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