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昆明的“文艺复兴”也有国际学术视野

论坛的发起人之一、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李森,以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坚持在昆明做着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要激活中华传统文艺精神、建立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2016年8月,在翠湖边的云南大学内,像众多高校内的学术会议一样,这里也在进行着一场学术讨论。稍微不同的是,参会的有来自西班牙、蒙古国和国内的众多学者、作家、翻译家,阎连科、陈众议等文学界“大腕”也在其间。按照通俗的说法,这显然是一场非常“高端”的讨论。然而,类似这个“规格”的学术会议,从2013年开始,已默默在昆明这个地方举办了六届,议题涉及汉语的纯正性、诗歌史、文艺批评、艺术的智性等,讨论对象有国内的名家,也有国际上的名家。论坛的发起人之一、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李森,以堂吉诃德式的精神,坚持在昆明做着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要激活中华传统文艺精神、建立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这个论坛,叫中华文艺复兴论坛。

“小地方”的国际学术视野

2013年1月8日,由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李森,著名诗人、先锋摄影家默默,著名诗人李亚伟,时代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郭力家等联袂发起的首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在云南大学举行。到如今,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

在谈及举办论坛的初衷时,李森表示是为了点燃中华文艺复兴的“星星之火”,达到“克己复梦,诗意人生”的目的。

所以,每次论坛正式开始之前,李森都会带领参加者举行“诗意祭孔”仪式。为什么“祭孔”?李森的解释是:“我们尊崇的是孔子身上的诗意。”在李森看来,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其实就是在身体力行地倡导文艺复兴。“孔子是中华民族最早提倡文艺复兴的先驱和先贤,其所编撰的《诗经》一书,更说明了孔子是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身上充满诗意,‘祭孔’是要延续孔子身上的诗意传统。”

从第一届论坛选择以诗歌作为切入点开始,“诗意”始终是中华文艺复兴论坛最重要的关键词。李森说,之所以提出“克己复梦,诗意人生”,也需要每一个人去填充它的内涵,需要每一个人的诗意人生去解读和充实它。“复兴自孔子以来的诗学传统,把断裂了的中华民族的诗学精神传承下去,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之间共筑我们每个人的诗意人生。”

2013年的两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都与诗歌有关。首届探讨翻译与纯正汉语诗歌传统,第二届关注“当代诗歌史书写”和“当代诗歌选本”。但论坛的讨论范围并没有局限在“诗歌”上,而是涉及语言、翻译、诗学、艺术与人文环境等众多落脚点,参会者也不局限于本土或某一个领域,有本土诗人雷平阳,也有艺术领域的著名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朱其,还有湖南诗人谭克修等。

而从第三届开始,论坛的主题和参会嘉宾呈现出更为开放的状态。比如第三届论坛,参会的有西安财经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的教授学者,《江汉学术》《东吴学术》《作家》等学术、文学刊物的主编,关注的焦点则是“文体自觉与诗性批评的复兴:当代文艺批评中的文体问题”;第四届则直接以艺术作品展的方式展开,把艺术家曹意强的速写作品“搬”到现场,让作者本人一起参与讨论“艺术的智性”及“艺术的感悟力”等学术问题。

而第五、六届,论坛直接将视野放到了国际上,比如关注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作品的诗学,谢尔·埃斯普马克本人及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著名翻译家陈万平等作为嘉宾出席;比如最近一次的劳马作品国际研讨会……

哪里有真学术哪里就是中心

在很多人眼里,“中华文艺复兴”是一个大而空泛的概念,论坛探讨及关注的话题学术性很强,与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相去甚远。并且,云南也并不是所谓的学术文化中心,这样的情况下,信息如何“向下”传递?

李森始终认为,精英是大众的代言人。“当然,精英的东西要为大众所接受,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扩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通过精英慢慢传播,通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变成大众文化的积淀。比如,唐诗三百首,在唐代是精英所创作的,但今天已经成为普罗大众的共同精神财富了,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就像珠穆朗玛峰顶上的雪,很美、很诱人,却不能滋润植物成活,但在阳光的照耀下,雪慢慢融化成水,流淌到平地上就能滋养万物生长。”李森相信,随着时间向前推移,中华文艺复兴论坛会触及所有的文化艺术门类,而其积淀的东西也会慢慢影响这片土地。

而对于“学术文化中心”的问题,李森的回答是,现在这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是中心。“所谓‘中心’是学术利益集团控制学术话语和学术资源的一种人为的东西,但作为人类精神文化建构、传承、发展的共同体来说,不存在‘中心’和‘边缘’。当然,从利益的获得和名声的传播来说,是有‘中心’的,比如说,如果我是北大的教授,提出‘文艺复兴’,老百姓就认为是北大声音;我在云大提出来,老百姓则认为是一个边疆大学发出的声音。”李森相信,真正有素养的人,在阅读、倾听和精神交流上,是不会选择学术利益集团所发出的声音的。

每举办一期论坛,李森都会邀请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巨擘或者大腕作为嘉宾,“论坛的目的是激活中华传统文艺精神,以此建立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学校里很多年轻的老师和年轻的学子一直来参加中华文艺复兴论坛,通过每一次论坛,他们可以和这些文化巨擘近距离交流,眼界逐渐开阔,创作力被极大激活,他们自身文化精神的成长变得可靠。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如此高端的学术平台来陶冶他们,大部分年轻学子的学术路径和创作路径就会变得很狭隘。”

开放研讨 推动文化发展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中华文艺复兴论坛注重开放和交流,不仅向学生开放,也向每一个人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所有人类面临的问题开放。“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我们每一个都是有关系的。只是我们面对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播的时候,传播的路径被堵塞了,让知识大行其道。但这种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概念性的、死亡式的传播,跟个体生命没有切身关系。”李森感慨,中华文艺复兴论坛要做的是打通这个传播通道,像春风对万物的陶冶,让每一个人去体验、去迎接,进而在时空中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究竟怎样做才能打通人类文化精神传播的路径呢?李森以第六届中华文艺复兴论坛暨劳马作品国际研讨会为例来说明。李森表示,论坛选择劳马的戏剧作为主要研讨对象,就是想通过研究劳马的戏剧创作来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因为劳马的戏剧大多创作于他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目的是为了满足校园剧场学生的表演,让大家通过表演来传承古老圣哲们的精神,让个体的生命与他们发生直接的联系。”

李森介绍,劳马的八幕话剧《苏格拉底》重新演绎了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与青年人交流探索真理,却受到反对诬告和不公审判,最终坦然面对死亡的故事。除《苏格拉底》外,劳马另外几部话剧也是以文学史上的经典——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契诃夫的《变色龙》、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以及捷克作家哈谢克的《好兵帅克》为素材进行创作的。

“劳马创造这些人物,主要还是把这些人物的生平与小说中的人物及场景结合起来,也就是把一个作家和作家描写的著名的人物、作品中的著名场景变成一种同构关系,让这个人物出入于他自己的作品当中。通过校园话剧的舞台表演让学生了解话剧的魅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了解这些人物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及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继而打通人类精神传承的通道。”李森认为,中华文艺复兴论坛探讨劳马的戏剧,也是为了让每一个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己也是一个“剧中人”。“因为,所有创作都是身体行为和灵魂结构的书写;在所有创作中,作家自己都是最重要的第一角色。无论生活还是写作,从来都是我们自己将自己搬上了人生和戏剧的舞台,用自己的身体行为和心灵书写阐释生活和文学。”

为了让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的声音传得更广,影响力愈加彰显,李森还主编出版了配套刊物《学问》,目前已面世发行两辑。因此,对于中华文艺复兴论坛的未来,李森坚信,它是云南乃至全国最好的、最具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一个好的学术论坛在自身所处的学校里有没有影响力并不重要。你见过灯塔只为了照亮它脚下的地方吗?灯塔是照亮远方的!”(记者王雪玲)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