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撒尼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毕跃英 高原女人的“针线人生”

在昆明动物园第十七届樱花节暨第二届“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撒尼刺绣的精美作品受到游客的啧啧称赞。

002564b02ade1865537406

在昆明动物园第十七届樱花节暨第二届“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撒尼刺绣的精美作品受到游客的啧啧称赞。这些绣品如今在创作者、撒尼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毕跃英眼里,从前是养活家人的手艺,现在视若珍宝的“非卖品”,一针一线的岁月留痕里,点滴记录着这位彝家大姐质朴本分的人生故事。

8岁从奶奶手里传承的活计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一首云南民歌《高原女人》,像极了毕跃英的人生写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不一定歇息,毕跃英离不开的,总是手里那点针线活。“我懂事起,总看奶奶在院子里不停地绣,觉得花花绿绿的很好看,打小就喜欢。8岁起,便跟着奶奶和妈妈,开始学习刺绣。”毕跃英今年63岁,传承撒尼刺绣已经55年。

撒尼刺绣是一项独到的工艺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元明清时期即在彝族妇女中盛行,直至近代石林彝族刺绣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尼刺绣品的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她绣制的撒尼绣花包、小孩背被、撒尼手工挑花服饰等50多件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首届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暨十字绣大赛中,毕跃英参赛的作品《星光灿烂》,也被评为十字绣类一等奖。对于她来说,刺绣如同一日三餐一样,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绣就觉得难受,有时半夜睡不着,还会起来绣几针。

曾经的生计,如今的艺术

毕跃英天生爱刺绣,并凭借这门手艺,把爱好转换为事业,供完孩子读完大学,售卖绣品也成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年收入约有1至2万元。凭着彝家人的勤劳和专注,毕跃英的绣品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国内外游客专程前来向她订制购买绣品,让毕跃英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名人”,是撒尼刺绣的省级传承人,且正在被推荐申报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

在毕跃英看来,撒尼刺绣是“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半生的实践中,她几乎学会了彝族所有刺绣种类,单是挑花的针法就有8种,花样有20多种。如八角花、太阳花、三弦花、月亮等,多为几何图形,代表着彝族文化。除了包头、围腰、披背等传统绣品,毕跃英还开发出了汽车坐垫、钱包等时尚单品。

刺绣是个细致累人的活儿,每个针脚比机器绣的细多了,一些几何图案甚至让人怀疑是用笔照着尺子打出来的。“完全不是,撒尼刺绣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我们不用任何尺或笔来刻画,完全凭经验,在空白绣布上计算经纬度来创作,图案都在心中,且一针都不能错。”

割舍不掉的情怀

至今,毕跃英还保留着奶奶当年做新娘时绣的大围腰,已有百余年历史,围腰上几乎有上百种图案,鲜艳而古朴。“这样的东西现在已经绣不出来了,太费时间与精力。”虽然费时,但毕跃英一直坚持全手工刺绣。“手绣与机绣一看就能看出来,机器是没法为绣品注入人的情感的,一针一线,绣的不光是作品,还有人的情怀。”

但长年累月的刺绣,让毕跃英视力下降得很快,曾经不用1个月可以完成的作品,现在往往要花上三四个月。年纪大了、绣得进度慢了,也让毕跃英越来越珍视这些作品,很多都想自己珍藏,不愿意售卖了。“目前,我自己珍藏的‘非卖品’已经有几百件,希望有一天能拿出来做个个人刺绣展览。”

如今,毕跃英在石林阿诗玛小镇上开了店,这里更像是个撒尼刺绣的非遗传习馆,每天都会有当地妇女和游客慕名前来,向她讨教刺绣技艺,毕跃英总是热情地教给大家。她也正式收徒传承刺绣技艺,带领身边的妇女学习手艺共同创富。(首席记者 廖晶蓉)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