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一起来发现它欣赏它。
七彩云南是我国的艺术宝库,是艺术家创作的天堂,灵感的重要源泉之一。在她的呵护之下,《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等影视作品感动数辈人。世易时移,时下的今天,一大批画家,艺术家,书法家纷至沓来,被七彩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大地所感动,新作不断,作品云集,新人新作令人耳目一新。
然独乐乐终不如与众乐,云南网特别推出《云鉴赏》栏目,用系列报道的形式,全新集纳、报道、鉴赏云南红土地涌现出来的新作新人。特别是他们背后的故事与精气神,弘扬作家风范,给他们及作品插上新技术“云”的翅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让网友多一个“灵魂休息所”。
期待着更多的新人“如星星般冉冉升起”,在云岭大地之上,形成璀璨的文艺星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上新注脚。
“四十五岁以后,什么都不去担忧,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沙智滨和朋友的约定。如今,朋友仍在名利场中患得患失,而他却能在午后,执笔游于山林间,闻花香、听鸟语,并将其绘成一纸油彩,怡然自得。从少不更事,到久经职场磨砺,已近50岁的沙智滨悟出了“万物本源是生命”的道理,也清楚地认识到,手中的画笔,正是表达生命的灵魂工具。
多数画家喜欢将画室设于家中,以便灵感泉涌时酣畅挥笔,受工作习惯的影响,沙智滨选择将油画室设在创库内,“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才能静下心来思考,绘画。”
沙智滨
一
在创库源生画廊旁有处狭窄的楼道,铺着简陋的铁梯,楼梯大部分蓝色的油漆已经脱落,露出光亮的铁皮,踩上去发出响亮的“咣咣”声。顺扶梯攀至顶楼,视野变得开阔,几个花坛落满尘土,稀散地插着枯枝,油画室便在花坛背后。
楼顶曝于阳光直射下,炎热之感不觉心生,踏入画室,却凉快许多。这里是以前保留下来的活动房,结构简单,仅用钢架,隔热板搭成四面墙和一个屋顶。墙外壁喷绘了形形色色的涂鸦图案,屋内宽敞明亮,一扇落地窗敞开着,让风肆意袭入室内。
画室的宽敞归功于进门处的两个钢架,上面整齐堆放着沙智滨近百幅的油画作品,使得百平米左右空间的其余部分就只拿来摆放画具和绘画。沙智滨很享受在这样的空间里作画,“空间大对于绘画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不受拘束,随意摆弄画笔,还可以将作品放到角落,从远处审视它,并从中进行思考。”他常常凝视刚画好的油画,进入一种忘我的思考状态。在他看来,绘画重在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作画时的精神状态记录下来,去理解并消化它,作为日后的参考,不断进步。
沙智滨油画
二
画室的一个角落,沙智滨特意摆置了一套茶具,桌旁配有四个藤椅,客人来时可围圈而坐,畅快聊天,细饮热茶。从2012年6月份进入创库,投入油画世界,沙智滨觉得一切进展顺利,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进步,他开玩笑说,“每天只画画,不去为作品卖不卖得掉或被人看不看得懂而担心,绘画只为描绘当下的现实生活,没有拘束,挺自在的”。
沙智滨转投纯粹艺术的道路,一波三折,好在油画反复出现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每一次,他都不知不觉地选择了向油画靠得更近。
受舅舅的影响,七八岁时沙智滨开始对捏泥像、绘画、雕塑等民间工艺产生浓厚兴致,痴迷于临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人物,还因此耽误了学习,高中时休学在家。偶然间,看到家对面的小学在办美术进修班,供艺校高中生为冲刺高考作准备,看到他们背着画板,三五成群走进校园,沙智滨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绘画的冲动,主动报名参加了进修班,从最基础的素描和色彩开始,正式学习绘画。
1984年,沙智滨考入云南艺术学院,就读美术系。当时西方思想涌入中国,改革开放也呼吁学习西方,这样的大背景影响了正处于求知欲旺盛阶段的沙智滨,他毅然选择了学习油画,并引以为傲。
大学期间,母亲很支持他学习油画。“那时候社会提倡大学生勤工俭学,国家还会发补助。”沙智滨说,“身边许多同学都出去当家教,但母亲对我说,如果勤工俭学对专业知识有帮助,可去;如果只是为了赚点零用钱,享受补助,就不去,把这些时间投入到绘画中去。”
毕业后,沙智滨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这份工作让他满意。路遥知马力,久而久之,沙智滨发现绘画尚待完善,需要不断学习。于是,1991年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199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西方新材料绘画研修班。
沙智滨深信:什么样的职业决定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经历决定什么样的艺术境界,“为人师表就要关注教育,对学生负责,挑起传授技艺的重担;而当你抛开一切世俗,成为一个真正追求自由的绘画艺术家,就只求自己活得真实,活在当下,这样的艺术会更加轻松和纯粹。”无论如何,今日的沙智滨已经觅得自由,纯粹的艺术想必也将在不远处。
沙智滨油画
三
和沙智滨的聊天中,“生命”一词反复出现,并被他一再强调。在他看来,艺术要想纯净,就要关注到天地万物的本源:生命。“文化就是观念,观念受历史影响,而历史是人通过征服和利用世间万物来创造的,不管如何追溯,都离不开生命的概念。”沙智滨说,绘画的艺术应当融入文化内涵,就是以生命为主线,一直坚持探索下去,这也是他摸索大半辈子琢磨出来的。
来到创库之后,沙智滨创作的油画对比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作画以系列为主题,无论画什么,都离不开这个框框。比如画‘排列’主题,就限定了绘画元素要用到事物的组合和排列顺序。”沙智滨解释道,“但现在,艺术于我而言就是反映真实生活,追求真实和当下。”
从作品的命名不难看出这点,以前沙智滨的作品多取名为“排列•罐子”、“欲望山水”、“重叠”,但如今仅用时间和方位取名。“艺术的功能就是表现生命状态,用时间来记录的话,最真实的东西就留在了那一刻。没有主题限制,没有重复,只是再现了自己当时作画时的状态。”
在问及是否担心他人会看不懂自己的油画作品时,沙智滨坦诚地说道:“只要是生命里的东西,真诚地去表现,那么别人就一定能读懂。”
人物简介
沙智滨,自由油画艺术家,昆明人,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2008年在省民族博物馆举办《沙智滨油画作品展》;2009在昆明诺地卡画廊举办《达人艺术群展》。(记者 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