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文化产业“下南洋” 云南文产“桥头堡”效应初显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大三学生、来自老挝的留学生Keo有一份不错的兼职工作,她是一名兼职配音师,在课外时间她会去位于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内的云南皇威传媒有限公司录音棚,为中国国产电视剧《老有所依》配音,将其译制成老挝语版本的电视剧。

云南昆明理工大学大三学生、来自老挝的留学生Keo有一份不错的兼职工作,她是一名兼职配音师,在课外时间她会去位于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内的云南皇威传媒有限公司录音棚,为中国国产电视剧《老有所依》配音,将其译制成老挝语版本的电视剧。这部配上浓重万象口音的老挝语版《老有所依》将通过卫星在老挝播出。

其实在《老有所依》之前,Keo和她的老挝同乡们所配音的《木府风云》、《北京青年》等电视剧已在老挝掀起播放热潮,成为老挝家喻户晓的译制电视剧。

孵化面向东南亚的影视剧译制企业

“《木府风云》在老挝播出时非常受欢迎,我们将《木府风云》译制成老挝语并通过卫星传输过去后,在老挝掀起了中国剧观影风潮。”云南皇威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皇威传媒”)相关负责人说,该剧将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的主题、纳西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云南丽江地域风光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故事之中,跌宕起伏的木府故事和演员们出色的演技让该剧迅速在老挝走红。

参与该剧译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老挝留学生。去年,该公司译制了9部356集优秀的中国电视剧,输出到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播出后受到热捧。同时,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与风俗习惯,译制片还对一些电视剧进行了改名。如《媳妇的美好时代》被改为《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在当地风靡一时。今年该公司计划译制1095集影视剧输出到东南亚国家,还将扩建相当规模的缅甸语、高棉语译制配音团队。

而在3年多前,这家影视剧译制企业还只是停留在1个年轻人头脑里的想法,当时该企业的创始人皇甫涛由于经常接触昆明的东南亚留学生和老挝等国的传媒工作者,得知老挝的文化产品比较欠缺,不仅没有自己生产的影视作品,就连译制外国的影视剧都很少。他从而萌生了一个点子,即可以利用留学生们的语言优势,将中国走红的国产剧译制成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播放到东南亚地区。但具体如何落实这个想法,如版权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与电视台合作等,还是很模糊。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看到了这家小微企业后,认为很有培育价值,决定孵化这家企业,帮助其解决资金和运作问题。园区给予了该企业一笔扶持资金,为其缓解了初创期的资金紧张问题,还帮助其引入了风险投资。此外,还为其牵线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等电视台达成合作,解决了在东南亚地区落地的难题。以《木府风云》为例,其在老挝的走红得益于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在老挝的落地。该频道是老挝境内第一个使用老挝语播出的外国频道。

老挝是云南籍华裔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云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刘铧认为,国际频道是云南广播电视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如果老挝模式获得成功,还会进一步复制到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在中国影视剧进入老挝之前,老挝百姓更习惯收看泰国的电视节目,现在这种状况已经随着中国电视剧的进入有所改变。

目前,皇威传媒通过购买国内优秀电影、教学片及其他中国文化作品版权,或自行摄制多语种教学片,经过核心配音、译制团队的制作和整理,已经形成了一个年产出多语种国产电影50余部、电视剧1000余集,其他文化作品超过100期的影视资源库,输出至以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国家,并得以在其国家级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

云南台国际频道、皇威传媒和老挝国家电视台还达成一项合作,在老挝国家电视台一套和三套节目,联合开办 “中国剧场”“中国农场”“中国动漫”三个栏目,分别播出用老挝语配音的中国产电视剧、动漫和农业科教节目。

另一方面,云南台国际频道还联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小蝌蚪找妈妈》等无声动画片,以及《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一系列动画版权买下来,现在也在着手翻译成老挝语。目前,《大闹天宫》已翻译完毕。

通过皇威传媒与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合作,将中国的电视剧译制成老挝语等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向这些国家输送电视剧,一方面让这些国家的人民通过电视剧了解了我国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以这样的方式对外输送广告。由于老挝经济较落后,其国家电视台无力支付版权费用,但答应每一集电视剧播出时,可以插播5分钟的广告,由皇威传媒自主经营。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产业“桥头堡”

像皇威传媒这样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小微文化企业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还有多家,昆明盛策同辉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盛策科技”)是该园区中一家集数字新媒体营销策划、新媒体展览展示、移动互联网运用开发为一体的高新科技和文化创意型企业,目前该公司互联网+高科技全感官体验新媒体技术,已服务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该公司执行董事杨璐表示,该公司运用3D超高清特效影像科技以及SR超现实互动系统制作出的手机云南旅游地图,不仅集景区、服务点、购物等于一体,还能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并翻译成了南亚、东南亚各国语言,吸引这些国家的人对云南旅游有更多的了解。

目前,该公司已为柬埔寨首都的某大型地产项目开发了数字体验中心,并与老挝国家能源矿产部合作,为老挝国家电网建设了高水准的数字沙盘,成为云南文创企业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先例。

“南亚、东南亚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杨璐说,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优势为文化广告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向外发展空间,“我们将抓住机遇,不断提升竞争力,加速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业务。”

此外,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正在推进“南亚互联网+创业基地”的建设,旨在探索“互联网+”云南模式。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与南亚、东南亚广告创意交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促进云南品牌、企业与南亚、东南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该基地将以打造云南微小品牌走向南亚和推动南亚的特色品牌走进云南为主线,充分调动云南及南亚在滇留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推动云南从事跨境贸易的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整体打造面向南亚的跨境移动电商平台。目前,已有200余名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进入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工作。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一松说:“推动园区内的企业更快发展,帮助他们的业务从南亚、东南亚向更广地区辐射,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传播的窗口,就是我们这个园区的发展目标。”

李一松表示,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将整合知识产权、小微信贷、政策发布等一系列社会优势资源以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相关商务信息,形成一站式服务,最终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传播中心。“在这个中心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广告要素交易平台、广告文化新媒体演示综合中心、广告研发设计制作平台、智慧网络平台、广告创意学术交流中心、广告创意设计图书馆、专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服务平台。”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对入园的小微企业加强了金融服务,为园区企业建立了单项贷款1000万元以下无需抵押的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已经有3家企业通过园区内的金融服务平台共获得800多万元贷款和40万元的财政贴息。

李一松称,2014年该区实现广告及关联产业产值约10亿元,到2016年园区产值预计可超过30亿元,直接提供社会就业岗位6000个,间接带动就业1.1万人。

而位于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昆明出口加工区,则是云南另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点。该加工区的一项主要业务是珠宝玉石来料加工,玉石来源主要为缅甸。加工区内的云南紫云青鸟珠宝产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企业。2009年,该公司在加工区开发建设国际珠宝加工贸易基地,今年2月,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同意授予该公司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牌匾,该园区建成后将是西南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园项目。

“我们将依托出口加工区所享有的报关报税和进出口等特殊的政策优势,围绕‘金木土石布’打造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平台。”博览园旅游信息部副总监杨敏说,“‘金’就是包含传统斑铜、斑锡、乌铜走银和民族刀具等在内的金属工艺品,‘木’就是以红木、木雕、根雕、竹编和藤编为主的工艺品体系,‘土’则是以建水紫陶等产品为主的陶瓷艺术,‘石’是以翡翠为代表的翡翠玉石产业,‘布’则是以民族刺绣为基础,发展云绣系列产品。”

云南不缺资源 但缺创意和品牌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其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是如何顺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发挥其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注入新动力,对云南来说,还是一个崭新课题。

中国国际文化旅游投资洽谈会秘书长郝卫东对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关注研究多年,他认为,云南的文化资源优势非常突出,许多特色文化产品具有唯一性。比如,通海银饰文化源远流长,历时760多年,其银饰产品远销到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剑川县甸南镇狮河村是知名的木雕村和民俗文化村,在该村木雕工艺协会的引导下,乡亲们不断改进工艺,丰富产品种类,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不仅村里1857人从事传统木雕生产加工,还带动周边22000多人从事木雕行业,截止去年末,全村实现木雕产业年总产值1.46亿元,从业人员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但郝卫东也观察到,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还需要深度挖掘,进行市场转化,需要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云南不缺乏资源,缺乏的是创意和系统的品牌化运作,以及将创意变成商业的创业群体。”郝卫东说。

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首席顾问肖明超认为,云南元素一定要与世界元素融合。如果云南元素是孤立的,它永远没有更高、更丰富的价值。“如一条丝巾,过去就绣一只孔雀,没人会觉得时尚。孔雀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过于写实就没想象空间。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它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要从中抽出它的元素,在看孔雀时,它就不是一只孔雀,可能是一片羽毛,我们要找到的是这片羽毛的价值,而不是孔雀的价值,这就是民族元素的抽离和时尚化。”肖明超说。

肖明超认为,云南缺乏优秀的品牌,云南有好的资源,但优秀品牌屈指可数。“如云南普洱茶在全球都很有影响力,却没有特别好的品牌,还相互恶性竞争,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建水紫陶、华宁陶也一样,其实一些大企业完全可以思考从新的角度来打造品牌。云南品牌在整个产品的布局上需要更好的思考,特别是怎么抓住年轻人的需求,还有要看到消费的痛点和蜕变。”

而优秀品牌的成长和维护,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政府需要创造一个让好东西卖好价钱的环境。”肖明超说,政府有效监管才能让更好的品牌脱颖而出,从而拓宽整个产业。市场规范和引导企业整合发展将是未来云南需要去思考的。

本报记者 李婧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