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昆明传统瓦猫制作后继乏人 新瓦猫创作遇知识产权危机

当大地沉入自己的影子,皎洁的月亮缓缓爬上天空时,一只只常年驻守在云南老瓦房屋脊上的瓦猫,开始在暗夜中显露出它们的矫健身影。

4ccc6a75a7381ace69cd02

瓦猫原本被人寄予“驱邪、守家”的期望,但今天它们的“用武之地”日渐稀少。

当大地沉入自己的影子,皎洁的月亮缓缓爬上天空时,一只只常年驻守在云南老瓦房屋脊上的瓦猫,开始在暗夜中显露出它们的矫健身影。

瓦猫原本被人寄予“驱邪、守家”的期望,但随着老房的拆迁和传统手艺人的离去,它们的“用武之地”也日渐稀少。为瓦猫寻找新元素、新形象的路上,也存在着数不清的荆棘与险阻。

传统瓦猫:随着手工制陶步入黄昏

100多年前,在昆明官渡龙泉镇的一处空地上,几个拥有制陶手艺的年轻人决定在此扎营安家,居住下来。后来,聚集在此的制陶、烧陶者多了,村民们索性就将村落唤作“小窑村”,世代以制陶为生。

张才出生于小窑村的一个土陶世家,今年45岁。张家人制作土陶瓦猫的这门手艺到张才、张云兄弟俩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从祖辈开始,我们家就在小窑村制作土陶器,其中数昆明瓦猫最为出名。我13岁开始学做(瓦猫),因为从小就看着父母和哥哥做,制作的整个步骤烂熟于心,一上手就会。”

对他而言,人生前三十年终日与泥土为伴的那些日子,纵然孤独难熬,但也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为顺应时代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张才也在不断尝试创新。他把传统的瓦猫形象做了局部调整。“老式的瓦猫嘴巴是笑着的,后来我们决定把它凶猛的形象凸显出来,嘴巴改成了现在有点吓人的样子,牙齿也做得更尖锐。”

在张才位于昆明明水丽景小区的新家内,一打开家门,就能看到两个专门用于摆放工艺品的新式木柜。深红色的木柜上,大大小小的瓦猫规整有序地一字排开,这些,都是他比较满意的作品。他指着一个高约40厘米、上过釉的瓦猫陶艺品,露出了笑容:“这件作品,之前我拿去参加博览会,有人开价给到了2000元,犹豫再三,我都没舍得卖,又把它抬了回来。”这件瓦猫作品中,张才将瓦猫最突出的头部做了放大处理,体积接近一个篮球大小。与常见的瓦猫造型不同的是,这只张着大嘴的瓦猫鼻孔向上,口中含着一颗圆珠,头顶立起一只尖尖的角,乍一看,宛如龙、虎、狮与猫的结合体。

除了这件“镇宅之宝”外,柜里还有瓦猫茶壶、十头一身的瓦猫、14只小瓦猫集于一体的新型摆件……当提及这些创新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时,张才说:“这些都是我在制作的时候,突然想起,就依照灵感做出来的,没有事先设计。”

某种意义上说,每只瓦猫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制坯、晾晒阴干,到捏制眉眼、合成,再晾干、烧制。“前前后后需要六七十道工序。”由于瓦猫面部的工艺最为繁杂,需要手工捏制的步骤较多,所以瓦猫一般是成批量制作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排排老屋被拆迁,加之新一代年轻人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再将陶土视为最亲密的伙伴,小窑村里制陶的人家越来越少。张才也搬离了小窑村,住进小区房。没了场地和适合烧制土陶器的窑洞,也就没有大量制作瓦猫的机会了。

新瓦猫:秉承手艺人精神的团队创作

在张才看来,继续制作下去的理想状态是,在技艺手法上保持精细、沿袭传统,但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和与时俱进。这种理念确实摸准了时代的脉搏,有了创新和改进后,隐藏在瓦猫身上的神秘美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

但是,当昆明的瓦猫开始走出家门时,张家却陷入了瓦猫制作手艺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几年前,张才的大哥张云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张才回忆起大哥,连连摇头,语气里满是无奈和惋惜。“大哥走了。现在这个家还会做瓦猫的人,只剩我一个了。”

与张才的“孤军奋战”不同,在云南艺术学院,有一支能将瓦猫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团队,他们来自设计学院产品与服饰设计系。80后教师游峭,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

经常去文林街、文化巷的人会发现,有一家名为“妈妈的店”会不定期举办作品展。这些展出的作品,都是由游峭带领的团队制作的。每一次展览,他们都认真地对待,从挑选与主题相应和的装饰背景画,到写作解读每件作品的文化内涵简介,精心地准备。透过作品,观众能够了解到作者的内心。

瓦猫,是这家店内的热销品。从“妈妈的店”诞生之日起,就被当做“门面”,放置在醒目的展示台上。店内,每件瓦猫作品都是限量发售、手工雕刻的孤品。伴随它们一起走出去的,还有一本“出生证明”,这是一本记录着小瓦猫从制作到成品的小册子,当然,未来主人也可以预先为这只宠物设定它的“出身”——材质与大小。

“手艺一定要干净、自然,内源于心,外化为形。那才有价值。”游峭一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核心并非技艺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文化与情感,“就像瓦猫在屋顶上的默默守护,那是一种对家的认同。云南作为瓦猫的发源地,更应该要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能忘了自己。”

文创产品的艰难商业化与抄袭之争

在游峭团队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蕴含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用传统手工艺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人性情感的回归。”游峭说,在设计、制作以瓦猫为主题的作品时,团队曾专程去大理、丽江走访调研。“在调研时,从当地村民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源于传统的,‘干净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令游峭记忆深刻的,是调研时在当地老乡家中吃的一顿饭。“那户人家很穷,当时我们去他家吃饭,他将家里仅剩的两个鸡蛋拿了出来,为我们烧了菜。在饭桌上,那盘鸡蛋他和家人一筷子都没舍得夹,还让我们赶紧夹了吃。学生们也很懂事,当天在场的没有一个人去吃……”

调研回来后,团队把传统瓦猫的特征进行了细分,最终决定将这些特征与自然科学、地理学、八卦、阴阳学说和风水五行相结合,制成了“猫福天下”系列产品之“五行瓦猫”;不久又以古代巫术祭祀礼仪——傩舞文化为创意原点,将瓦猫拟人化,赋予吉祥寓意,通俗化设计,制成了第二代“跳舞福系列”作品;到了第三代“小瓦猫的梦想”系列作品时,则更加凸显瓦猫的卡通造型和萌特质,就连它们的取名——吴淡定、博大爱、财小迷、向前看——都带有新时代萌物的文化气息。

当游峭团队沉浸于瓦猫创新产品大受欢迎的喜悦中时,商业的现实突然来袭——他们的作品被抄袭了。这个坏消息令整个团队猝不及防。

“这就是做文创的做到后面越做越没心情的原因。”提起产品被抄袭,游峭无奈地摇摇头,“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产品在知识产权和资金投入方面有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新品不断开发出来,但我们没有太多的钱能一次性投入到大批量、快速的生产中,这就很容易被抄袭。文创这种东西的特殊性,就算法院告对方侵犯知识产权,只要他们指出一个不同之处,也许我们就败了。”

但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实现“手与材质的对话”,游峭团队还是婉拒了那些机械化量产产品的商家,仍然坚持在手工雕刻的前线。他始终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与那个对文化抱有尊重态度的合作伙伴相遇。(记者王娜)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