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一方沃土会八荒 ——二〇一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展侧记

7月,毕业季。每年此时,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展,都是画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场教学成果的实力展示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2017年度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人关注。

图为梅子青釉作品《竹迹》,作者为支持。

秋阳(油画)

金新贺

7月,毕业季。每年此时,各大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展,都是画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场教学成果的实力展示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2017年度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引人关注——

这是一个老牌学术机构内视反听的创新举措。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学已有39年的历史,创作实践类的艺术硕士招生也近10年,并已具相当的规模。然而,苦于本院没有展厅,直至去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才在炎黄艺术馆首次举办研究生毕业展。

连续两年,在公共展览空间,大规模公开展示研究生毕业作品,意味着这所老牌学术机构,以开诚布公的方式,向社会、向业界敞开了大门。

展出的美术学系、设计学系和艺术学系博士、硕士110余位研究生的300余件毕业作品,囊括了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陶艺设计、视觉传达、瓷器、刺绣、玉雕、木雕、牙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书画鉴定与文物保护实践的多元成果。这是研究生们在论文写作之外的收获,展现出中国艺术研究院近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长足发展。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所说,这些作品都有正确的艺术立场、开放的艺术格局、严肃的艺术作风,体现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高端教育方面所坚持的“艺舟双楫”的方向:艺术理论方向的研究生必须有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实践方向的研究生也要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艺术家、理论家的学术里程很长,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可以避免形成学术的‘天花板’。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独到之处”。

的确,与高等美术院校不同,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教育、创作三足鼎立发展的格局,放大了其作为研究机构的特色和优势。

它呈现出五湖四海人才皆为我所用的开放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向重视人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先后成立中国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中国油画院等,云集了一批美院、画院等机构的知名学者和艺术家。机构的设立和外聘名家,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社会影响力,其研究生教学也随之更具开放性。

它呈现出五湖四海考生皆一视同仁的平等性。

具有本科教学的院校,更了解自己培养的学生,外校学生报考研究生,相对而言便少了这方面的优势。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本科教学,研究生招生面向五湖四海,从而具有更强的包容度和接纳性。这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吸引求学者的原因之一,其研究生招生因此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它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性。

历史研究、理论研究、批评研究、艺术创作四大体系协同推进的学科建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特色和优势。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交流、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营造出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研究生导师常常“一身二职”,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与大学的重心在教学,教师的天职便是教书育人不同,作为学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学师资来自于科研与创作两个方面,本院导师的第一身份是研究人员、是创作者,其次才是导师,与外聘导师中的知名书画家、理论家,都可谓“一身二职”。他们的优势在于,研究人员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强,书画家实践能力和艺术理解力强,在创作的理论化等教学领域,无疑可以更好地发挥优长。此外,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度也更高。但另一方面,他们身为导师,所应具有的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有时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特别是外聘导师在师资力量中占据了相当比例,无疑也为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坦言,“这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学和管理都是一种考验。如何在圆满完成科研、创作的同时,不断强化作为导师的教学责任和能力,需要在教学管理条例上进行更细致、更严格的设定。无论是本院导师,还是外聘导师,在教学上都不能打折扣,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基本要求”。

毕业展作为学子们挥别母校的巡礼,已然不再仅仅是教学成果的呈现。通过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以一种日益开放、坦诚的态度,展现出一个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的文化理念、战略思考和社会担当。或许有缺憾、有不足,但这方沃土的膏腴、会通八荒的广袤,也在其间淋漓呈现。(记者 徐红梅)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