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是保安族宴请宾客最重要的食物
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穆斯林可食用的肉只能来自食草动物,因此羊成为保安族主要饲养的家畜,宴请宾客以全羊席最为盛大。保安族的全羊席做法是把整只羊加上调料煮熟,按肋条、脊背、前后腿、髋、脖子、尾巴分部位切割开,然后带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块,每个部分装一盘上桌,供就餐者选用,羊的头蹄、杂碎加麦仁煮汤,也是一种美食。
见证保安族迁徙史的保安腰刀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西北角,矗立着海拔约3000米的积石山,积石山原先叫积石关,曾经被誉为河州二十四关之首,是祁连山系向南延伸的余脉。积石山下的黄河之滨,有一处水草肥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大河家镇,这个偏僻孤单的小镇因出现在张承志笔下的《大河家》中而被人熟识。这里生活着一个以盛产腰刀而闻名于世的民族——保安族,保安族称保安腰刀为“什都乎”,它与维吾尔族的英吉沙刀和阿昌族的户撒刀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保安族的先民是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为随军维修冷兵器和战马套具,而强征的中亚各国工匠艺人。1225年蒙古军占领河州(现甘肃临夏州)、积石州(现甘肃积石山县、青海同仁县)等地,派保安族先民驻守隆务河谷地屯垦戍边。1864年保安族从现今的青海同仁县保安地区,迁徙到循化境内居住,后因循化大旱,主动迁徙到甘肃的积石山下积石山,定居在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人民从青海同仁县迁徙到大河家定居,就有工匠从事腰刀生产了,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打刀是为防身用的,慢慢地才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并逐渐成为保安族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现在女性的服饰与回族相似
保安族女性的服饰又别具一格,在20世纪中叶前,喜欢穿色彩鲜艳(以红绿色为主)、华丽的丝绸、麻制品或棉纱为面料制成的衣服,如花色的大襟衬衣、罩衣、旗袍和长衫等。上衣的尺寸比较宽大,其长度总要盖到臀部以下;衣领较高,能遮住脖颈;左大襟胸前纽扣上挂一“针插”,类似荷包,女人们把常用的线缠在囊上,针插在囊体上,如果需要就随时拿出缝补,表现出保安族女性的勤奋和贤惠。现在保安族女性的服饰与回族、东乡族无太大差别,已婚女性戴纱绒盖头盖住头发。
保安民居的砖雕代表着一个家庭在村里的地位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镇里的大墩、甘河滩、梅坡被称为“保安三庄”。三个村庄的房屋围清真寺而建,并与回、东乡、撒拉等民族同村居住。保安族民居过去多为土坯房,现在都改造为砖围墙,砖木结构瓦房。保安人的房院相互连接,错落有序,中间是空旷的院子,大门建在院墙一角。门板不甚讲究,但门楼上的砖雕图案,绝对有特色。砖雕往往代表着一个家庭在村子中的地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雕得富丽堂皇。砖雕面积比较大,整个门楼上半部分都由砖雕构成。龙、凤、狮及各种花卉鸟虫都可以成为砖雕内容。经济条件差一些的,砖雕也就较为简单,有时也就是一朵花、一只鸟,但花鸟都预示着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