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文化团体“源生坊”应邀在北京宋庄第七届艺术节上演出。16名民间艺人在90分钟的时间里,用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步,展示了地道的《云南乡音》。此次演出结束后,他们还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作交流演出。源生坊成员均来自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农村,有彝族、佤族、哈尼族等基本成员50余人。他们手捏锄把且能歌善舞,其中有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民间艺人”8人,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成员被云南省政府授予“民间艺人”称号。
烟盒舞、花腰彝歌舞、巍山打歌、垤施歌舞、绿春栽秧鼓舞、滇南四大腔联唱……云南彝族5个重要支系的代表性歌舞,在《云南乡音》的演出中集体对公众进行了展示。演员中除了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宝云和施万恒,还有8人曾在著名音乐家田丰创办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受训——大众所熟知的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就是在挖掘传习馆学员的表演后再进行创作的。
在《云南乡音》中,源生坊坚持的表演宗旨是:怀着对传统的深深敬意,不加雕琢、不经修饰,以本真姿态呈现劳作、生活场景和源自远古的祈祷仪式。在当今这个“讲究包装”的年代,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对理想主义的坚持。
云南源生坊民族文化发展中心原名云南源生民族乐坊(以下简称“源生坊”),2004年—2006年12月曾隶属于云南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4月经主管单位云南省文化厅正式批准更名为“云南源生坊民族文化发展中心”,现在云南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注册为独立的非企业民间组织。源生坊工作宗旨是,依靠居住于云南农村的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在乡村基层开展抢救和传承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教学工作;在都市、国内外组织宣传、弘扬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经典村寨歌舞演出活动。
源生坊成员均来自云南偏远少数民族农村,有彝族、佤族、哈尼族等基本成员50余人。他们手捏锄把且能歌善舞,其中有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民间艺人”8人,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成员被云南省政府授予“民间艺人”称号。1993—2000年,这些艺人曾经是田丰先生创办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成员。该传习馆致力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的抢救、传承和保护,后因诸多原因遗憾的于2000年5月关闭。
源生坊村寨歌舞其文化性质为云南边地少数族裔传统文化遗存类,风格样式分集成式歌舞(中、大型,演员15—50人以上,多民族支系,节目时间90—120分钟,比如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舞台和美国东部地区巡演的节目)和部族式歌舞(此类节目为单民族支系,节目时间50—60分钟,比如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演出的《佤山古歌》,类似风格的还有《哈尼古歌》,《彝族/尼苏古歌/绿春古歌/大理巍山古歌》等系列)。
主要艺术经历
2005年9月,云南源生坊11位民间艺人应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邀请参加了在美国首府华盛顿举办的“中国文化周”的演出活动,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赴美巡演;10月11日,源生坊民间艺人登上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舞台进行表演。
2005年10月,源生坊11位访美民间艺人回国后,受邀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为北京大学院校学生进行非盈利性演出2场。
2005年12月,源生坊7位民间艺人受邀赴四川成都参加“西南深处”民间音乐节。
2006年5月,源生坊13位民间艺人应上海“朱屺瞻艺术馆”邀请赴上海专场演出。
源生坊13位民间艺人在昆明地区4所重点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以及昆明驼峰客栈为近5000人次的高校师生和昆明市民工益性演出5场,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评价。
2006年8月,应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邀请,源生坊9位民间艺人在云南大学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民族发展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作开幕式演出并应邀参加研讨会并发言。
2006年10月,源生坊25位民间艺人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北京录制“2006年中国民族民歌盛典”节目录制。
2007年3月,源生坊15位民间艺人在昆明打造《云南乡音》节目和公开试演。
2007年6月—11月,源生坊15位民间艺人从乡村聚集到昆明开始了2007年“源生坊村寨歌舞团团”首轮演出季的节目排练和公演。
2007年7月,“源生坊村寨歌舞团团”全体人员赴石屏县桃园村、巴窝村、曲左村、慕善村、水瓜冲村、建水白显村等地进行“源生坊节目首次乡村巡回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