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一针一线里的文脉传承:如何将古老的技法同生活相结合?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传统的服饰与装扮,只有在一些特殊的仪式或节庆出现,人们才不会觉得突兀。

原标题:一针一线里的文脉传承

一针一线里的文脉传承:如何将古老的技法同生活相结合?

苏绣双面绣展示 王伟伟 摄

一针一线里的文脉传承:如何将古老的技法同生活相结合?

非遗服饰走秀 王伟伟 摄

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传统的服饰与装扮,只有在一些特殊的仪式或节庆出现,人们才不会觉得突兀。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服装相比,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因不断失去生存的现实土壤与根基而日渐式微,相关的古老手艺和传统技法正在逐渐消失。

不久前,北京恭王府内,一场“锦绣中华——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主题的服装秀以创新的设计、传统的魅力惊艳了大众的目光。让人不禁感叹:一针一线都是生命的脉络,一图一案皆是先人的精魂。

如今,保护与传承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已到了一个紧迫关头。截止到2016年初,据已经公布的国家四批“非遗名录”,传统纺、织、印、染、绣这些列入国家非遗项目的已有107项。如何将传统服饰文化之魂融入到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将古老的技法同当下生活相结合?近日,记者采访了非遗传统服饰的实践者、研究者,一起探究“惊艳”背后的奥秘。

惊艳了时光的“非遗”秀

在这场“非遗”服装秀中,“水墨姑苏”、“朝花夕拾/千年之约”、“绣梦”黔西南、“中国嫁衣”等6场传统服装秀分别通过苏绣、京绣、粤绣、宋锦、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设计的时尚融合,再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

在苏绣作品展区,记者发现这里展出的作品涵盖了从战国时代到现当代,对历史经典刺绣作品实现了完美重新再现。无论人物还是花鸟,一针一线构筑的奇妙画卷引来观众的驻足。

“这是镇湖刺绣工艺师们怀着对针法传承的敬重之心,历时数月,翻阅典籍,溯针法之源头,共梳理出代表性刺绣针法55种,演绎融历史、针法、绣件及视频影像为一体的代表案例作品40多件。以他们精湛的针法技艺和当代技术,拨开刺绣作品中针法的神秘面纱。”镇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辉充满自豪地介绍说。

这些苏绣作品从技法、题材和设计上都别具匠心、形神兼备。有长宽达到数米的大型作品《张骞出使西域》,有小巧的双面绣《猫和螳螂》,也有大胆借鉴西方题材的《达·芬奇女性素描》等,充分展现了苏绣这一传统技艺顽强勃发的生命力。

在现场,还有三位苏绣工艺美术师现场展示高超的苏绣技法,一位展示的是单面绣,另两位合作展示的是双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都不同,“异稿、异针、异色”的“双面三异绣”,令人叹为观止。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教授马大力在观看了展出之后感慨良深:“真的很震撼。有魂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可能我看不懂具体的技法,但是却感受到了它千百年来传承的那种精神。在一针一线当中倾注那么多的心血,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8000位绣娘的使命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楚绣、粤绣,技法各有千秋,而尤其以苏绣最为闻名,此次展出的镇湖苏绣折服观众的背后也得益于一批人在保护“非遗”苏绣方面的努力。

江苏镇湖是现在苏绣的传承地之一,离苏州古城区只有26公里。苏绣是镇湖的支柱产业。镇湖有22000多人口,其中有绣娘有8000个,加上装裱、营销等,当地有12000多人从事跟刺绣相关的工作。“除了老的和小的,基本上家家户户跟刺绣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关系。”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宋长宝介绍说,“苏绣的发展确实是老百姓重要的收入来源。我们对苏绣扶持力度不小,当初我们在区里申请1200万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2/3以上用于扶持以刺绣为主的苏绣工作,几年下来投入了将近1亿元。”

除了资金投入,他们目前正在建设“苏绣小镇”。“苏绣小镇江苏省首批一共25家,苏州市一共是3家,我们未来几年计划投资50亿元。”

苏绣发展到今天,在8000位绣娘当中有高级工艺美术师56个,省级美术师和名人有22个。共有80件政府的苏绣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的领导人,有90件政府苏绣艺术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或名人收藏,有三幅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永久收藏,而且还赠送给英国女王一个绣像作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是镇湖刺绣协会的绣娘团队成员,“我跟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老师的合作用了传统50多种针法,与传统的刺绣创作理念完全不一样。我们与当代艺术家合作是第一次,创作的过程当中秉持的是全新的当代理念。”

姚建萍说,践行“非遗回归生活”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理念。“一方面要保持运用传统的技法,另一方面我们融入时尚的元素,让传统的东西更加贴近当下。”

然而,这样的合作一开始并不顺利。作为一个掌握传统苏绣技法的绣娘,她被艺术家邬建安要求颠覆了平时创作的习惯。“反传统创新的理念,对我们绣娘是一个挑战。”展出获得的良好效果,证明她们成功了。

让“非遗”回归生活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务艰巨而庞大。

据中央民族大学传统服饰研究所所长祁春英介绍,在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珍藏着56个民族的服饰,包括收藏了少数民族各个支系的服饰,其中仅苗族就有183个支系大概140个支系的服饰。

然而,如何传承与保护,却是个大命题。

“很多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很多人不敢去触及。因此,我们现在很多设计师设计的一些服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死了,因为它没有传播文化,没有灵魂。其实,一个民族有它非常浑厚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很多设计师在设计时很少去挖掘这些。”祁春英说。

同样,宋长宝在和几位大师交流时发现,苏绣碰到的大问题,第一是创新力度不够,第二是传承人才匮乏。“为什么人才匮乏?因为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没有三五年坐冷板凳,根本绣不出好东西。而年轻人往往耐不住性子……”

从事研究传统服装织绣近30多年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馆长杨源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传统服饰的元素和工艺转化成当代的时尚,重要的是我们的非遗传承人和时尚设计师们能坐在一起。”她说,把传承演变为时尚,传统服饰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即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服装服饰和织染绣技艺为当代服装时尚提供创作源泉,丰富当代人的生活,进而促进中国服装时尚的发展。

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显得十分陌生,如今,它已成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词。目前,各类别的非遗保护在我国已经发展成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一场盛大的社会文化运动。

Tags: 文脉 技法 生活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