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云南省移民开发局挂钩帮扶绥江县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大多坐落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山高坡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

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温志平 文/图

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大多坐落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山高坡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

省移民开发局结合部门行业及挂钩点实际,紧紧围绕移民发展致富目标,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在挂钩扶贫绥江县的数年间,紧紧围绕枇杷、李子、蔬菜,以及生态养殖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顺应市场需求,抓住关键环节,扩规提质增效,推动特色产业由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转变,把“小产品”变成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真金白银真投入

地处金沙江边的昭通市绥江县,不仅是移民大县,还是基础弱县、经济小县,其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不比移民搬迁时的任务轻。

莽莽大山深处的新滩镇银厂村,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以前我们只会种点包谷,一年下来勉强够糊口。前些年看到村里有人带头种猕猴桃,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点,没想到几年下来,确实有收益。”站在猕猴桃的果树架下,银厂村16组的村民小组长吴通桥告诉记者,他前后种了8亩猕猴桃,今年即便只有50%的收益,也能有4万元的收入。

“这里的山坡斜度虽然有40度左右,但却有着种植猕猴桃的最佳土壤,可保证养分和水分的供给,猕猴桃的根系更为发达,从而使果肉更为紧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最早带着大伙儿种猕猴桃的绥江县富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夏月前对此充满信心,得益于省移民局不断在资金和人力上的大力扶持,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挂钩帮扶绥江县以来,通过实地调研贫困村的自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现状,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一村一品’,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中城镇大沙村培育发展了大五星枇杷种植,在新滩镇鲢鱼村、银厂村等地区发展“半边红李子”、猕猴桃等特色经果林产业及林下养殖产业,着力做好特色文章、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省移民开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异介绍。

端午前后,正是中城镇大沙村的大五星枇杷集中上市的黄金时段。“只要是多少种了点枇杷的,今年至少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回想起当年为将包谷地改种枇杷时的纠心,康仕元不无感慨,要不是省移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倾力帮助,带我们外出考察学习,又请专家培训种植技术,增强了信心,我们脱贫致富的脚步还真是没这么快。

“等到七八月李子熟了,你们可要来好好尝尝我们的‘半边红’啊!”家住鲢鱼村的汪才炳盛情邀请记者,“半边红”李子因果实成熟时只有一半是红的而得名,如今的半边红已远销到昆明、成都、重庆等地,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品牌。

在鲢鱼村“半边红李子”的辐射带动下,田坝村也积极发展起李子产业。

“作为库区移民,搬入新县城后总要做点什么才是回事儿嘛。”绥江县华友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华友告诉记者,有了省移民开发局后期资金的扶持,才有能力和底气发展种植业。

王华友流转了100亩土地发展“半边红李子”。“新滩那边的种植技术是现成的,加上有农林部门的技术员指导,风险不算大,我一口气种了8000多棵。”

今年40岁的柯常英,家里有5亩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后一年可以有5000元左右的租金,加上在合作社打工一天6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还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家里娃娃小,老公又多病,我们家现在多半的收入都从这挣来。”柯常英说。

有产业才有发展,在王华友的带动下,有30多户通过流转土地、在合作社打工,正一步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5年以来,省移民开发局通过多方筹集,先后为绥江县争取协调帮扶资金1300余万元,实施精准帮扶项目建设22个,帮助97户贫困户完成了安居房建设,挂钩联系的18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出列的标准要求。

真帮真扶鼓士气

为提高当地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在给予财力倾斜的基础上,省移民局从人力资源上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选派了8名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为驻村工作队员,进一步加强了扶贫攻坚挂钩联系点上的力量。

从第一次摸底调研到“回头看”精准识别帮扶对象,在新滩镇鲢鱼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的梁磊已记不清是第几轮进村入户,也记不清是第几次踏进贫困群众的家门了。

“无数次地走访,和村里的群众一起生产劳动,我深深体会到农村工作的复杂与艰难,也终于明白省局领导要求我们‘动真情、用真心、出实招、扶真贫、真扶贫’的良苦用心。”梁磊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省移民局挂钩扶贫绥江县以来,其立说立行、全员参与、倾情投入、精准到户的风格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60岁了,贷款是贷不到了,也不想背账,我情愿住在我的烂房子里,不用你们管。”当初说这话的鲢鱼村17组的陈光星,坐在刚刚建好的新房子里接受记者的采访。“那时候小陈几乎天天来找我,耐心地给我讲国家的扶贫政策,打消了我的顾虑。”

挂包这位老人的是省移民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陈柯。“老人只有一女儿能联系上,还早已远嫁四川。去年为了能做通老人家的思想工作,我们可是没少往他这儿跑。”

驻村工作一年多来,陈柯积累了不少经验,农村工作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做好扶贫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只要有恒心,眼前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我们试着换位思考,用当地群众的思维方式理解驻村工作。学讲他们的方言,从细节上把自己真正融入进去。”梁磊说,现在与老百姓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已成为工作队的日常生活。

为了不让一个群众在危旧房、土坯房里奔小康,省移民开发局配合县政府突出住房保障,挪穷窝、换穷貌、拔穷根、换新颜,全力以赴实施安居工程建设。通过“搬、改、兜”推进项目建设,确保贫困群众有安居房住。

而今,在已建好的官田片区,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一栋栋新房依山就势,装点着夜色,格外静谧。这个昔日贫穷落后、没有硬化路的村庄如今变成了绥江县美丽幸福新农村的样板。

看到日子一天天地有着新变化,改变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身边,村民们想要发展的念头也越来越强,干劲也越来越足。

“我还种着几亩半边红李子,小陈他们经常过来帮我打理。等今年卖了好价钱我还想添置些家具。”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陈光星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我们驻村工作队的每个队员发扬了‘铁军精神’,全身心沉在贫困村甩开膀子干。”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挂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世明说,“扶贫工作队既是宣传队,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中去,让乡亲们去深刻领会,激发脱贫干劲;也是工作队,配合当地干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帮助贫困农民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子;更是服务队,竭尽全力帮当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结对帮扶奔小康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国家的政策再好,还得要各级党员干部落实好。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省移民局把“党建帮扶”作为结对帮扶绥江县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帮助他们理思路、想办法、出点子、找资金、争项目、促发展,不断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局机关党委与村总支、局机关全部处室支部与村4个片区支部,建立起了支部对口帮扶机制,将省局机关的党建理论优势与基层党组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机关和基层的党建工作,使机关党建工作更加“接地气”,帮扶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基层组织党建工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这好比卡车和轿车的互补。我们像轿车,有省级机关综合业务优势可帮助高效处理村情村务日常公文等,而基层党组织就像卡车,虽然快不起来,但载重量大,可以协助做好基层群众工作。以轿车的速度和卡车的承载力,二者密切配合,综合发挥作用,开展工作的效率得到很好提高。”梁磊说。

“以前支部没有开会的地方,有时就在党员家里开,时间长了,有的家里人不太乐意,而且商量讨论党内的一些事务也不方便。为了能有个支部活动、开会讨论的地方,我到县里跑了无数次。”坐在鲢鱼村新建的活动室里,快言快语的王光碧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这心愿总算了啦。”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队了解到村和片区基层党组织缺乏支部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和党建资料图书等实情后及时作了汇报。很快省移民局便协调了45万资金用于沙田片区党支部活动室建设,并于去年建成投入使用。

“有了活动室,我们组织党员上党课也方便多了,省里来的工作队对政策吃得透,给我们上的党课很生动,同志们都爱听。”60多岁的老党员王光碧已连任了沙田片区好几届支书,虽然她是女性,但在村民心中很是德高望重。“平时我们还可请专家来讲课培训,提高村民致富的技能。”

建活动室的同时,工作队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配套修建了公厕,硬化了进村道路。今年3月李子花开的时节,在新滩镇鲢鱼村沙田片区活动广场上举办的首届李花节,先后接待了上万来自周边各地赏花的游客,带动村里农家乐,让村民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渠道。

“只要党员带头干,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群众当亲人,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齐心协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世明说:“基层党组织建强了,开展三农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就容易了!”

结对帮扶让农民“有希望”,发展优质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力“有奔头”。正如省移民开发局局长韩梅在与工作队座谈时所言:我们要在摸清底数的前提下,明确“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从多方面想办法,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推行精准扶贫,引导和扶持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从而共享发展成果。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