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 李奕澄 制图
通讯员 王丹 周颜 罗少杰
7月25日至26日,云南省彝剧小戏《喝三秒》、彝族花灯小戏《回家》和花灯剧《千里送鹅毛》3个剧(节)目共同组成的组台剧目,在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进行了两场精彩演出,向首都人民展示了近年来云南边疆基层院团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成果,获得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展示基层院团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优秀作品。
作为本届会演4台组台演出节目之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创作的彝剧小戏《喝三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文化馆的彝族花灯《回家》、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的花灯剧《千里送鹅毛》组成的组台剧目,以鲜明的地方戏风格、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富有生活情趣的歌舞,获得首都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鼓励小戏创作,展现小戏贴近现代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是此次会演的目的。此次云南省推出的3个基层院团演出的剧目,充分体现了云南省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取得的艺术成果。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等出席并观看了26日晚的演出。演出结束后,雒树刚慰问了全体演职人员,并对演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这次文化部把小戏调到北京来演出,是本届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一大特色。云南这3个戏“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演员都是来自基层艺术工作者和在基层工作的老师,真正体现了“演群众、群众演、演给群众看”,这些小戏便于到群众中演出,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后我们要加大小戏进京演出的比重,鼓励小戏创作发展。赵金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把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的作品,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届将以往的会演评奖改为评论,由文化部艺术司组织相关专家,在演出结束后对云南演出的剧目进行评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朱维英,吉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兰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之薇、北方昆曲剧院编剧王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6位专家在评论会上对此次云南演出的3个剧目分别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及建议。
专家们指出,云南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彝族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之后形成的彝剧及彝族花灯,为少数民族戏剧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样式,让地方小戏在文化融合方面有了更加多样的可能性。彝剧小戏《喝三秒》和彝族花灯《回家》,以生活化、幽默而风趣的表达方式,讲述着当代民族生活,体现了当代民族精神风貌,对推动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促进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积极意义。希望今后更好地将汉族的戏曲元素与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相结合,形成彝族地方戏的特色。专家们认为,花灯剧《千里送鹅毛》在灯光、服装、道具、音效的综合呈现上有一种恢弘的气势,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部分场景给人很强的震撼。
云南省参与会演的演职人员说,此次会演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层院团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使我们基层院团备受鼓舞,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基层院团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大家表示,要担负起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艺术的重任,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弘扬云南优秀地方戏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剧种介绍
彝剧
彝剧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兴剧种,是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传统艺术基础上逐渐发展并形成的少数民族剧种。彝剧音乐由民歌小调、舞曲、器乐曲结合形成,称“山歌体”。表演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彝剧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但不失高雅淳朴的气质,诙谐幽默且极富生活情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代表剧目有彝剧小戏《半夜羊叫》《掌火人》《双叩门》《喝三秒》等。2008年,彝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分为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还有曲靖、弥渡、文山、楚雄、罗平、元谋、禄丰、建水、蒙自等小支派。曲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各种民歌小调,一是明清小曲,还有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花灯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如《狮舞》《猴子弹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解放后开始创编新的戏剧性舞蹈。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后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在演出中型、大型剧目时,又增加了其他行当。代表性剧目有《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2006年,玉溪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昆明花灯、弥渡花灯、元谋花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