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牛角号、过山号与烟盒舞

在2017年新平彝族火把节期间,不仅可以看到神圣的点火仪式,品尝地方特色美食,还可以看到来自新化的古州牛角号、者竜的过山号,以及扬武镇彝族烟盒舞。

在2017年新平彝族火把节期间,不仅可以看到神圣的点火仪式,品尝地方特色美食,还可以看到来自新化的古州牛角号、者竜的过山号,以及扬武镇彝族烟盒舞。

悠扬浑厚的古州牛角号

新化乡地处滇中腹地,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乡。每逢春节、传统节日、喜庆丰收、祭祀等场合,都要吹响牛角号。

牛角多用天然的黄牛角或水牛角制作,规格大小不等,将牛角尖端锯平,在锯口中心钻一细孔,与角的内腔相通,圆孔上端扩孔并呈钝角状,与号嘴相似。有的还在角的上端装置一个竹或木制吹嘴。牛角可独奏也可与其他乐器合奏,音色浑厚、低沉,音量洪大。

火把节时吹奏牛角的人共有10人,都是来自新化乡代味村的彝族人民。他们长年参加喜庆节日、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合奏,表演经验丰富。

者竜过山号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彝族祭祀及生产生活庆典活动中,彝族先民除了吟、诵、唱一些祈求上天、神灵护佑的歌词,编演与祭祀有关简单古朴的原始舞蹈,还慢慢地学会了演奏乐器,如叭啦、月琴、笛箫、芦笙等,以及打击乐器,如鼓、锣、钹、镲等。者竜地区的过山号,当地人都称“叭啦”,就是人们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及各种聚会中必备的伴奏乐器。

叭啦文化是彝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者竜彝家寨子里,每当家里有大事、婚丧嫁娶都要请一帮好的“叭啦匠”。彝族寨子里有实力和名气的叭啦匠,无论吹到哪里,都会有很多人来围观或捧场。在者竜彝族地区,生产生活庆典、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各种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叭啦演奏,红事要一对的请,进村调、进门调、吃饭调等不同的调子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而白事请单数的叭啦匠,调子也变得悠长哀婉。总之,在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叭啦。现如今红事请叭啦匠的少了,白事倒是还在延续、保留着叭啦匠吹奏表演。

这山吹来那山应,古韵悠悠道世情。如今,者竜哀牢山区还有很多“叭啦”曲调在不断地吹奏,悠长深远地回荡在山谷里。或许我们不能记住所有彝族婚礼上的“叭啦”曲调,但我们却能倾听到它那独特而又美妙的回声。

扬武烟盒舞

烟盒舞,又称“跳弦”“跳乐”,以手持烟盒舞蹈而得名,即以“烟盒”为乐器,自行伴奏,翩翩起舞。在扬武,彝族同胞从古至今最喜欢跳烟盒舞,男女老少都会跳,村村寨寨都有烟盒舞队。烟盒舞成了他们离不开的精神食粮,所以就有了村村寨寨人人会说的顺口溜:“烟盒响,脚板痒。”烟盒舞贯穿于扬武彝族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

烟盒,本来是装烟叶(烟丝)的盒子。可是在扬武,彝族男人随身携带,到处都见。这里的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不仅春种秋收、挑花绣朵,而且能够把男人专用的烟盒魔术般地变成一种妇女专用的乐器,并且以此取名“烟盒舞”,这充分说明了鲁奎山彝族女人的聪慧。

扬武镇烟盒舞有自然、古朴、欢快、委婉等特点。因为烟盒乐器数量多、声音大,能够烘托气氛,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一代一代传下来,一代一代完善创新,彝族烟盒舞曲调共计七十二调,每个调又可变奏成五个以上的调式。源远流长的鲁奎山烟盒舞,被人们称作彝族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

因而,扬武烟盒舞曲分起弦调系列(10调)、行弦调系列(49调)、收弦调系列(13调)、过门调系列四大类,共能延伸出舞曲500多调式。近年来,扬武镇结合全县建设民族生态县之机,充分挖掘、整理和展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彝族烟盒舞文化品牌,于2005年成功注册“烟盒舞之乡”标识,并于当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扬武镇彝族烟盒舞文化节。此后,扬武每年的11月26日都要举行烟盒舞文化节。

记者曾经参加过一次烟盒舞文化节,听到过一首醉人的恋歌——

隔山隔箐难隔心,

我和阿妹亲又亲,

隔山想你望太阳,

隔箐想你望太阴。

你我二人永相爱,

两颗心儿在一块,

身离心在我身边,

刀劈斧砍分不开。

Tags: 烟盒 牛角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