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具上的裂纹体现着高超的技艺特点
杨建云从容而专注地“呵护”手中的泥巴
据《易门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江西人李忠在易门浦贝发现陶土,便建窑烧陶。这段历史一直被众人津津乐道,历经几百年的光阴,浦贝陶的美名依旧远扬四方,那浦贝陶的制作技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近日,记者采访了浦贝“李忠窑”陶器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杨建云。
祖传的手艺
浦贝彝族乡是易门浦贝陶制作的发源地,记者到杨建云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式各样的陶瓷制品,既有简单质朴的生活器具,也有精美考究的陶瓷工艺品。而现年59岁的杨建云正忙于跟手中的泥巴“打交道”,仅从他专注又严谨的神情,就让人完全领略到工匠的那种气质和精神。
杨建云家世代以烧制土陶为业,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在其祖父杨培礼和父亲杨连祥等老一辈的影响和言传身教下,逐渐掌握了整套制陶技艺,后来也继承了家业。据杨建云回忆,他1975年初中毕业就被招收到易门陶瓷厂工作,在过电瓷车间、红陶车间、试制车间、烧成车间等,后来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曾多次获得厂里的“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但杨建云认为在易门陶瓷厂工作最值得回味的事情,莫过于在师傅杨发元的带领指导下工作成长,其间自己又把技艺传授给别人,带出了30多个徒弟。
退职办厂
2002年底,易门陶瓷厂改制后,杨建云与哥哥杨建红和妻子者琼芬从厂里退职,但为了浦贝陶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连同父亲杨连祥在内,其一家人创办了易门宏云民族工艺美术陶瓷厂,主要制作生产日用瓷器。到2006年的时候,杨建云为了进一步传承易门土陶艺术,毅然放弃自己经营多年的易门宏云民族工艺美术陶瓷厂,应邀到玉溪滇鉴陶民族民俗陶艺厂做技术指导,从而培养出一批土陶制作传承人,其中能整套完成制陶工艺的徒弟就有二十多人。
近些年,杨建云依然在为传承“李忠窑”浦贝陶制作技艺而努力,他利用祖屋做陶坊,创办了云青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对“李忠窑”陶瓷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陶器皿进行研究,促进了流传几百年的易门浦贝陶、红陶传统工艺的弘扬和发展。同时,创办了云青陶艺传习馆,无偿招收陶艺爱好者,传授制陶技艺。另外,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给小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中,被浦贝乡中心小学聘请担任该校少年宫陶艺班的指导老师。
陶艺生辉
说起杨建云的技艺,他熟练掌握从原料精选、坯料备制、手工拉坯(成型)、手工雕刻、施釉(属手工绘制品无需上釉)、装窑、手工绘画、后期处理等整套传统手工土陶制作技术,包括土陶产品、土陶工艺品的设计、造型,产品工艺制作、烧成等整套工艺技术,尤其善长手工制模和手工拉坯。杨建云告诉记者,浦贝陶利用当地的瓷泥和水晶石磨粉成浆与当地的白泥按一定比例配制出独特石釉制成,所以外观洁白光滑。而纵观他所制作出来的成品——青花陶,形式多样,品种丰富,做工精美,造型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性。记者随手拿起一个绘有白鹤的碗,白鹤似乎展翅欲飞,栩栩如生,不时发现有的器具裂纹十分抢眼,细问才知是需要一定技艺水平才能达到的工艺特点,很是大开眼界。
其实,家在农村的杨建云经济上算不上宽裕,但他多年来心甘情愿地无偿指导和培养徒弟,在传承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中贡献全部力量,非常值得颂扬。并且,他也热心参与各种活动,以此让浦贝陶被更多的人熟知。2010年3月他和徒弟们还承担着中国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参观纪念品、礼品的制作;2013年8月,参加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工美杯”陶瓷作品展览;2014年3月,参加易门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举办的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其作品“石来运转”、“人生三味”、“茶韵”土陶系列、传统青花罗汉等深受好评……
这几年,杨建云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2013年,易门浦贝陶器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政府授予杨建云“民族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2014年,杨建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经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授予他“云南陶瓷工艺大师”称号。
不得不说,400多年来,正是有像杨建云这样继承传统工艺,致力于陶艺发展的民间工艺师,古老的浦贝陶才焕发出勃勃生机,而那绘有白鹤的碗,才能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玉溪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