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访澄江老街茶馆
几条凳子和几张方桌便组成了茶馆
人们还会带上二胡等乐器在茶馆中演奏一段
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既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又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百态。旧时的澄江社会以农业为主,物产丰富,但因交通闭塞,城乡间的贸易仅靠每周赶一次街子来进行。买卖期间,为了给赶街的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聚集的地方,茶馆就应运而生。据说,到民国时期,县城的茶铺已发展到二十余家。
时值今日,茶馆作为人们休息的场所被澄江县城延续了下来。近日,记者来到澄江的街头巷尾,探访当地独特的茶馆文化。
话说老茶馆
行走在澄江县城的街巷间,道路两旁是各式新颖时尚的商铺,在这些商铺背后,还有一类铺子隐藏其中,它不仅没有华丽的店面,也没有精致的装修,一点也不时尚,几条凳子、几张木桌成了铺子里看似简单甚至简陋的陈设。这就是澄江的茶馆。
走进茶馆,看着茶馆内的人们悠闲自在,就觉得他们是在享受生活。在喝茶聊天之余,有的当地人甚至会唱上一曲花灯,赢得茶客阵阵喝彩。而旧时的茶馆是否也是如记者看到的这番景象呢?说起以前的老茶馆,曾出入过旧时茶馆的86岁当地人张义成这样描述:“旧时,茶馆里一到街子天就有很多人。澄江县城虽算不上大,但在城中就有20多家茶馆,这些茶馆遍布城中的街道间,泡茶馆成了很多澄江人旧时每天的休闲活动,到茶馆里主要就是喝茶聊天。那时候喝茶的茶具比现在讲究得多,现在喝茶用的是不锈钢的口缸,以前用的一律是有盖子的瓷碗,有的还有铁皮垫盘。”
据记者了解,旧时在澄江茶馆里的茶叶一般以普洱茶为主,当然也有绿茶,而这泡茶所用的水也是很有讲究的。据说,县城的茶馆都不会用城中碱性较重的井水,而是用西门外黄龙庙双眼井的“走沙水”,以及东大河村的“地涧水”、北门外娘娘庙的山泉水等。这些地方的水清冽甘甜,用来泡茶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听老辈人说,以前每天都有一些本地人到这些地方挑水卖给茶馆。茶馆买到水后,会用大铜壶或‘洋油桶’把水烧开,倒入小茶壶给喝茶的人。至于茶馆多久会给客人倒一次水就不清楚了,不过最初每碗茶卖两个铜板,开水也是两个铜板一壶。后来,因为人们往往会在茶馆待上很长时间,总不能一直喝茶,慢慢地,有的茶馆便开始卖起炒瓜子、松子、花生等小食,每碟是两三个铜板。在茶馆里卖这些小食并不是把它们统一放在指定的地方供人们购买,而是由伙计抬着盛有各种小食的货架,穿梭在茶客之间叫卖。叫卖的声调要高,要把货架中商品的名称一口气全部喊出来。”张义成继续说道。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迁到澄江办学。这时的大学生们会经常到茶馆喝茶、看书或者打开水。原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敢进入茶馆的澄江中学生们,在他们的带动下也走进了茶馆。据了解,那时候一到赶街天,中山大学的学生们便会到茶馆讲演等,声讨日寇罪行和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激起了全县人民的爱国热情,在捐款捐物的同时,不少青年也应征入伍。张义成笑道:“澄江的学生进茶馆可是中山大学带的头。中山大学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地方带来了新的思潮。”
茶馆的种类
在上世纪动荡的年代中,茶馆由于能聚集较多的社会人士,自然成为那时人们了解时局、预测形势并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场所。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茶馆的发展,且波及到小城镇和乡村。而此时的茶馆有的也表现出与说书唱戏等艺术的结合、与玩鸟斗蟋蟀的结合等多种经营形式,形成了不同特色,吸引了不同层次茶客走进茶馆进行消费。在民国时期,茶馆进一步升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
为了能吸引更多的人,澄江茶馆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形成了以听戏为主的围鼓茶馆、听评书为主的评书茶铺,以及调解纠纷的评理茶馆等各具特色的地方茶馆,人们可根据自己喜好或需求选择不同的茶馆消费休闲。
据了解,旧时在澄江这块地面上有很多滇戏票友和喜欢听评书的人。有时,滇戏票友会自发到茶馆中以清唱等形式表演,此时只要锣鼓一响,来听戏或是喝茶的人就络绎不绝。现年86岁的当地人张克敬回忆道:“以前我们去茶馆主要是听评书,那时北门那里有个叫乐天茶社的,茶社里有个天井。我去的时候大概有个15岁左右,还在上中学。因我们年纪小不会喝绿茶、普洱茶,就和同学们喝糯米茶。平时,我们一个星期去一次,主要就是去听听评书。要是没有评书,我和同学们会在里面看看书。喝糯米茶的费用不贵,而且待在茶社的时间也没有限制,不过到上晚自习的时间我们就会回去。记得那时的乐天茶社是很自然的那种土木建筑,没有多余的装修。”
在澄江诸多的茶馆中,评理茶馆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种茶馆并没有什么特别,但要是民间遇到纠纷时,它便会展现其公用功能。此时,产生纠纷的双方便会请来有关人员,在茶馆里当众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请茶客发表意见,以解除争端。现年77岁的当地人刘云,以前就曾到过评理茶馆评论是非,他笑着说道:“我那时15岁,是一个学徒。一天,有个人因琐事突然来找我的麻烦,因争论未果,他便拖着我到评理茶馆中讲理。到茶馆后,我们两个人分别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喝茶那些老倌见我还小,而那个找我麻烦的人长得很高大,便说,你害不害羞,人高马大呢还欺负人家一个小娃娃,还好意思来这里……后来纠纷就因此解决了。”
记者行走于澄江县城中采访,在街道的拐弯处或是小巷的尽头,看到很多当地人围坐在路边或屋中的方桌前,或是喝茶聊天,或是舞弄手中的扑克娱乐一番,其乐融融。茶馆经营者普自林说:“我开茶馆已经有10多年了,人们来我这里喝茶休闲每天每人仅需要1元钱。钱虽少但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他们可以在我这茶馆里打打牌、聊聊天,看着他们玩得高兴,我自己也开心。”
虽然,澄江的茶馆现在已经不是很多,也早已没有旧时的那种“味道”,取而代之的是茶馆中那更具现代化的娱乐方式,没变的或许就只有那杯茶水的味道。(玉溪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