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禄脿葡萄探路“互联网+”

今年入夏以来,受连续降雨影响,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艾家营村委会种植的2300吨葡萄面临销售困境。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帮助下,滇中新区报、云南网联合禄脿街道办事处发起公益助农活动,帮助农户寻找销路。截至发稿前,禄脿街道办事处传来消息:2300吨葡萄销售得只剩100吨左右。

本报美编 刘一飞 画

●背景

今年入夏以来,受连续降雨影响,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艾家营村委会种植的2300吨葡萄面临销售困境。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帮助下,滇中新区报、云南网联合禄脿街道办事处发起公益助农活动,帮助农户寻找销路。截至发稿前,禄脿街道办事处传来消息:2300吨葡萄销售得只剩100吨左右。

●话题

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借力“互联网+”模式实现020(线上线下)销售,推动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禄脿葡萄公益助农活动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报网联动 公益助农引来广泛关注

禄脿街道艾家营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鲜食葡萄,目前全村共种植21个品种的鲜食葡萄1360亩。今年,该村的葡萄产量预计达到2300吨,但由于今年雨水偏多且大,导致很多仓库中转困难,禄脿葡萄销售不得不由出省转内销,当地种植户为葡萄销路发愁。     为帮助农户尽快卖出葡萄,滇中新区报、云南网联合禄脿街道办事处发起公益助农倡议,广泛征寻助农志愿者到禄脿采摘或订购葡萄。同时,急寻志愿企业献爱心,提供冷链仓储和电商平台,让更多市民通过网络下单,买到新鲜实惠的禄脿葡萄。

“到安宁禄脿怎么去?”“葡萄园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到村民?”面对网民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关切,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发挥全媒体优势,努力为电商、分销商和当地政府、农户之间搭建信息网络共享平台。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众多电商、水果分销商第一时间与禄脿街道办事处、村委会葡萄种植带头人取得联系,并用最短时间进行了实地考察、运输评估、价格标准制定等工作。8月6日,第一家线上鲜果体验店顺利启动公益预售,这也是艾家营村委会自1992年种植葡萄以来,首次引入电商外销。

通过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助农公益平台,不少爱心电商与当地葡萄种植户取得联系,开通网络预售后帮助农户卖出几百箱葡萄鲜果,昆明市区自提点也迎来第三批禄脿村民送来的网购预定葡萄货源,数百名市民通过网络报名参加“禄脿葡萄采摘一日游”线上活动,禄脿葡萄“助卖力”持续提升。

为民解困 当地政府多方破解难题

面对果农的困境,当地政府积极谋划,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应对措施,全力破解葡萄外销难的问题。

8月5日,由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主办的“第三届禄脿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据组委会8月5日、6日的统计数据,艾家营主会场游客数达10万余人,两天内的鲜食葡萄销售总额达到125万元,平均单价直指7元/公斤。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后续的整个葡萄收获期内,艾家营辖区内的广大种植农户不会存在较大减产减收问题。

在葡萄文化旅游节期间,政府牵头与昆明市交旅公司、金鹰公司达成不同的合作形式,开展旅游代金券兑换鲜食葡萄和网上助农义卖活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多方考察,引进辽宁锦州知名水果销售企业到安宁禄脿葡萄交易市场长期驻点收购,分别按“维娜莎”葡萄品种每公斤10元,“康能无核” 葡萄品种每公斤9元的价格,且每天不低于400件的货量进行集中收购。

此外,当地政府还牵头组织葡萄种植致富带头人成立合作社帮助农户找销路,并走访农户给予产销信息预警,引导农户和市场对接。通过与农户一对一“结亲”为困难农户生产帮扶,开展与葡萄收购企业合作、党员经营户挂牌示范、培植党员“草根”营销大户、技术骨干定期开展葡萄病害诊疗等系列措施,促使鲜食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借助媒体、互联网优势大力开展宣传,葡萄文化旅游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带动种植户和周边农户总收入275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

网上销售 探索有效模式打破瓶颈

社会各界在为禄脿葡萄找销路的同时,很多网民和电商纷纷建议,禄脿葡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O2O销售。

从事多年鲜果网上销售的黎惠子建议,禄脿葡萄应打破传统销售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葡萄到了采摘期现卖是来不及的,必须做预售,提前几周就要在销售平台上预告,接受预订,告诉下单客人大约几时可以发货。葡萄一摘,立刻走货。” “此外,要让更多电商平台积极主动与农户合作,必须提升葡萄标准化品质。”

土哆哆电商平台创始人邹洪钫认为,禄脿葡萄具备网络销售优势,当地政府对葡萄产业发展投入了不少扶持经费,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建设和完善网络物流供应链,为禄脿葡萄打开网络销售渠道。他同时建议,当地政府除以举办活动的方式吸引周边游客外,还可以引入电商体系进行线上直播,通过线上线下打造现场感,让网友更直观了解禄脿葡萄,获取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网友@忧伤公主认为,“传统销售靠客人来摘,或摆个篮篮在路边叫卖,这种老旧销售方式完全支撑不起规模农业订单农业了,现在是从‘田间’转到‘指尖’,产品多从网上走,送进来、运出去,丰富立体的大物流格局,打破销售瓶颈。”

提升品质 以精品农业增强竞争力

与2016年相比,艾家营村鲜食葡萄总产值2100万元,农户人均收入12740元,葡萄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艾家营葡萄园区特色现代观光农业园区成为安宁市乡村旅游示范点。

艾家营村种植户琚福金最近又卖出了几车葡萄,他告诉记者:“前期天气比较旱,接近收获时雨水又多。水太多,葡萄容易炸果,长途运输时掉下来或炸开的果子会增多。”

今年禄脿葡萄销售遇到困境除雨水太多的偶然因素外,是否有深层次的原因?禄脿葡萄能否延伸产业链,实现深加工?对于记者所提的问题,禄脿街道艾家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有华坦言,禄脿葡萄品种为鲜食葡萄,可以酿酒但并不适合深加工,“更多是服务周边市场需求和冷链外销。”针对今年葡萄销售困境,他认为雨水过多是主要原因,尽管艾家营村也有冷库,但一方面葡萄冷藏保鲜期仅2个月;另一方面冷库运行维护费用过高,很多农户宁愿低价出售鲜摘葡萄,也不愿意使用冷库增加成本。

钱有华表示,由于当地部分农户对鲜食葡萄市场认识不充分,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而市场恰恰需要的是“精品果”。他表示,下一步,艾家营村党总支将带领种植户转变思路,努力探索精品化种植,争取让禄脿葡萄品牌得到广泛的市场认可。

专家把脉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今年禄脿葡萄销售困境,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前分析,今年雨季过长、雨水过多过大导致一些葡萄鲜果受雨水浸泡,卖相品质受到影响,市场价值降低,这是自然气候导致的客观影响因素。这几年,很多地方把葡萄作为特色水果加以推广规划种植,整体供应量比较大,特别是在夏季水果集中上市阶段涌入市场,这也是葡萄市场受冲击的原因。

李永前认为,在应对滞销对策方面,首先要结合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当地葡萄种植户和葡萄种植合作社正确引导,鼓励种植优质产品,满足城市消费群体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第二,葡萄种植要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不能单纯种葡萄,而应在扩大生产规模之前进行细致规划,比如结合离昆明市区较近的区位优势,重点开发休闲旅游农业的附加价值。第三,葡萄品种引种要有选择,雨季比较多可引入优质品种;葡萄果园防雨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提升种植户抗风险能力。第四,要有科技兴农的发展眼光,引入科技力量,避开水果集中上市期,实现错峰销售。同时,葡萄园也可以尝试采用套种、兼种,使葡萄架下能够尝试种植养短平快的经济作物,促进农业收益多元化。

他还建议,延伸葡萄产业链很有必要,葡萄可以做成葡萄酒,简单设计一些酿造加工厂,不需要太大投入。游客在路边就能参观自酿自泡葡萄酒,还可以尝试与当地餐饮业结合,从农田到餐桌推销自酿葡萄酒,摘葡萄就送葡萄酒,如果口感好,游客还是愿意品尝的。同时,引入上规模的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更多引入电子商务、自媒体平台开展体验推广,也会增加城市群体对葡萄的购买愿望。

Tags: 葡萄 互联网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