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发现艺术之美:昆明与苏黎世的文化碰撞

1982年2月17日,《昆明市苏黎世市缔结友好城市议定书》签订,意味着两座城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

郭鹏的艺术作品。供图

时间回到35年前。

1982年2月17日,《昆明市苏黎世市缔结友好城市议定书》签订,意味着两座城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从2007年开始,昆明与苏黎世每年都会互派本土艺术家前往各自城市,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文化交流。10年期间,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充满人文精神的关怀,用艺术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为两个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建立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往的对话平台。

发现艺术文化之美

湖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柯布西耶最后的建筑杰作,美丽的歌剧院……2007年,当昆明画家邵培德第一次踏上苏黎世的土地,就被这座城市浓浓的艺术氛围感染。在邵培德拿出自己的中国画作品时,他从当地艺术家们脸上的表情看出,他们对东方艺术文化并不十分熟悉。“这就是我此行的目的,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云南的艺术生态和文化,同时也把欧洲的艺术理念和城市文化带回昆明。”作为昆明市第一个派去瑞士学习交流的艺术家,邵培德感觉自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在苏黎世的10个月,老邵每天都没闲着,与当地艺术家互相学习,走进欧洲其他城市了解民俗文化。交流期结束后,他创作了50多幅写生作品,欧洲的风土民情、文化习俗和当地艺术特点都一一呈现在画上。随后,这些作品被昆明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何滢斌、刘丽芬、郭鹏、颜俊杰,2012年至2015年,4位青年艺术家代表昆明,先后前往苏黎世,在摄影、绘画、装置作品、空间设计、电影导演、图像艺术类创作等更广泛的领域,与当地艺术家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切磋和交流。

在颜俊杰看来,艺术这件东西对苏黎世来说,更像是这座城市的配套设施。对此,何滢斌也有同感,“当地博物馆已经成为民众周末消遣的主要去处,在城市道路和公园的许多角落也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艺术雕塑,艺术已经贯穿在苏黎世整个社会当中了。”为此,何滢斌还专门拍摄了一个瑞士电车系统的专题,“瑞士的电车系统包容性很强,有专门为老人、婴儿、残疾人,甚至宠物狗设置的区域,我把这些用艺术的手法纪录和创作出来,让我身边的人也能和瑞士的社会、生活理念和前沿艺术有更亲密的接触。”

在苏黎世的半年时间,颜俊杰结识了几位当地艺术家,他们处理艺术的科学方式,让本职工作是电影导演的颜俊杰受益匪浅。颜俊杰觉得,瑞士艺术机构和艺术家都对这项工作保持非常严谨的态度,即使是很小的器材间,都要对各个零部件进行编码,这种态度特别值得学习。

专注本土文化之根

昆明和苏黎世有很多相同之处。昆明有著名的滇池,苏黎世也有一个著名的苏黎世湖,占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两座城市全年的平均气温都在20℃左右,花香四季。如今,驻立在苏黎世的“中国园”,是昆明市以翠湖公园格局而赠建的优雅别致园林,据称为海外最大的中国式园林。

在这种千丝万缕的机缘交汇下,昆明艺术家与苏黎世这座古老悠久的城市产生了激烈的文化碰撞。令邵培德印象极其深刻的是,苏黎世作为瑞士的大型城市,城中没有一栋现代型高楼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从中世纪就保存下来的,有的房子最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可见当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视。”

在去苏黎世之前,邵培德涉及的艺术范围很广,中国画、油画、绘画理论研究等都有所涉猎。回国后,邵培德深知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艺术家塑造的重要性,他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中国画上,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大写意花鸟画,并师从我国著名画家张立辰,学了5年的中国画绘画技巧。终于,在第八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上,邵培德的《鹤望兰》获得铜奖,为云南画家在中国画艺术领域增添了一个宝贵的荣誉。

而苏黎世对郭鹏而言,则是在立足于云南本土文化交流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艺术交流。通过参观瑞士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基地,郭鹏有了很大收获,他在当地学校举行过公开讲座,并在回国后一直从事图像艺术类创作,并在北京、上海成功举办了个展。

颜俊杰透露,今年他将启动自己的电影长片制作,预计年底开始剧本开发,并把拍摄地点放在云南,“在瑞士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如何去讲故事比故事本身更加重要。”

记者王姗报道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