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茶人共“品”普洱茶

因为一片叶子的缘份,两岸四地的学者、茶界友人再一次相聚于“茶之源、道之始”的普洱。8月30日至31日,第四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普洱举行。

两岸三地茶界人士畅谈茶文化

本报记者 李汉勇 文/图

因为一片叶子的缘份,两岸四地的学者、茶界友人再一次相聚于“茶之源、道之始”的普洱。8月30日至31日,第四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在普洱举行。

论坛已先后在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和浙江宁波举办了三届。40余位专家学者及数百名与会代表畅谈对茶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创新经验,为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拓宽茶文化的影响,交流分享,贡献智慧。论坛上,普洱茶是热门的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为进一步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建言献策……

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

“在普洱,茶有着特殊的含义,茶是一种信仰。”几年前,中国文化院秘书长张武第一次到普洱,就被当地群众的“祭茶祖”仪式所打动。“当我们在讨论茶文化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考虑喝茶人的文化,探讨如何提升品茶的精神境界,而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种茶人、采茶人和制茶人对待茶的态度和文化?他们对茶的敬畏、虔诚和执著感天动地,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的确,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普洱的历史和记忆,茶产业是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

近年来,普洱市立足资源禀赋,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在抓标准、抓品牌、抓融资、抓“互联网+”、抓庄园、抓整合上狠下功夫,不断强化标准、品牌、品质、规模、影响力“五要素”,普洱茶产业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为全省“千亿云茶”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茶产业覆盖普洱全市10个县(区),茶农13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农民来自茶产业的年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20%。到2016年末,全市茶园面积164万亩,干毛茶产量10.67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03.4亿元,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位。同时,深挖资源富矿,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成为普洱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普洱茶要传承更要创新

普洱,因为生态因为茶,让人向往。

普洱茶,因为品质独特,让人喜爱。

普洱茶需要传承和发展。澜沧古茶集团副总裁王鸿波认为,普洱茶好的传统不能丢,比如大叶种原料、工艺传统,否则就不能叫普洱茶了。健康的理念也不能丢,匠人精神也是茶道精神的根本,没有对这些优秀传统的传承,普洱茶就没有未来。同时,要做好原料源头的保护,过度采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大茶区,优质普洱茶尤其是优质古树普洱茶资源是稀缺的,只采摘而不养护无异于涸泽而渔,当前加强普洱茶资源特别是古树资源保护迫在眉睫,推进茶树资源保护是每个茶人的义务。

普洱茶在产品和营销上需要创新。传统的饼、砖、坨、瓜、团等形制让新的消费人群比较难接受,他们会觉得麻烦,所以压制一些让都市商务人群能够快速冲泡的新形制普洱茶就非常重要。此外,在口感上也要给消费者新的体验,让普洱茶发展有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普洱茶在口感和滋味上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普洱茶不但可以清饮、调饮,还可以药饮,所以完全可以和多种健康药材、食材做跨界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做出全新的口感,让普洱茶发展到一个新的广度深度。比如与陈皮、柚子、玫瑰、茉莉、菊花、人参等融合,可以做出陈皮普洱、柚子茶、人参普洱、花式普洱等,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品饮体验和健康呵护。

2014年,澜沧古茶集团推出新产品——茶妈妈的陈皮普洱。陈皮普洱在行业内也叫柑普茶,他是广东新会柑与云南普洱茶的跨界融合产品。采用广东新会优质柑果和古树熟茶老料精制而成。顶级的原料,50多道工序,严格的品控,精益求精的制作,使茶妈妈的陈皮普洱品质达到行业高标准。一经推出,就成为市场爆款,2016年销售突破了两亿元。陈皮普洱的热销,一方面结束了新会陈皮近10年行业低迷的状况,一方面也唤醒了市场的新需求,并形成持续的爆发式增长,创造了近50亿产值的新市场需求,成为近年来茶市中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王鸿波说,陈皮普洱单品在市场上的成功,给予他很多启示。品质和口感,是征服消费者的利器,健康和绿色是茶企业发展的根本,健康产业,大有可为。任何产业和事业的发展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普洱茶的发展也是这样,必须与时俱进。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走向世界

“要实现云茶的千亿元产值目标,应当设法让以普洱茶为主的云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进一步扩大普洱茶的出口销量,让中国之外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喜爱上普洱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主编施由明在论坛上表示。

施由明说,普洱茶扩大外销有3个利好。一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理念在不断加强。饮茶有利于健康,这早已为许多人所接受。中国茶叶的总外销量2014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其增加量主要是绿茶。二是普洱茶与红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之外的世界饮茶国大多爱饮红茶,红茶汤色红亮,可加糖、加奶或其他,而普洱茶同样可煮得汤色红亮,再加糖、加奶等,普洱茶还有特有的醇香味,只要加强宣传推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消费者接受普洱茶。三是世界华人分布广泛,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更能接受中国文化和饮食习惯,普洱可收藏,且越陈越香的理念华人华侨更能接受,是有可开拓的大市场。

“云南有好茶,好茶会说话。”中国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陆尧说,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以茶富农、促进交流合作、推广中国茶文化,普洱茶必将大有作为。

陆尧认为,茶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机遇开启了茶文化发展新时期,承上启下,任重道远。他建议,要加强文化立法,确立消费拉动、市场导向原则,促进关联产业发展。茶文化对外宣传应以项目支撑,用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突出茶文化健康、时尚、和谐的主题;正确宣传以茶养生、科学饮茶常识,搞好大文化,发展大健康,大力推动茶文化旅游,促进云南茶业营销。

“让茶文化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走向未来”。

声音

一盏香茶洗俗土

澳门中华茶道会会长 罗庆江

当代的茶道美学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文化,有其时代与地域特征。

当代茶道有三个特征:一是融合传统文化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二是以茶为媒介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艺术;三是通过茶事通向彻悟人生的一种途径。

所谓的茶道是以“茶”为中心、“无心”为要求、“敬”为宗旨,通过色、声、香、味、触、法达至眼、耳、鼻、舌、身、意的最佳感受,从物质享受达至精神享受的提升乃至顿悟。茶道是包含了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甚至音乐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包含思想性和艺术性,但主要通过艺术去表达思想,利用茶道的生活艺术去享受艺术的生活。通过艺术创作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法则,所以必先充分了解,准确掌握。在泡茶技艺精进之后,可以探索茶道美学以及茶道精神,当我们解决了如何活下去之后,人类就应该思考如何活得更好——我们能否在生活中享受更多的美感的满足。当人对美好生活有所追求,就会讲究穿得个人风格多一点、吃得精致卫生一点、住得舒服一点、出行要舒适一点。生活的美学也许就是未来的主流美学。实际上,艺术回到了生活母体本身,反而向更广阔的世界回归,由此可见,茶道可以为中西文化和美学架起桥梁。

返朴与时尚:茶·易

台湾茶人 朱宸仪

茶,早在唐代就普及于中国人的社会中,随着爱茶之人对于植茶、制茶、煮茶、饮茶等环节的精益求精,茶逐渐地超越了最初的物质形态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历代中国人的审美精神,比如:和、真、雅、美。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茶文化的传承却遭遇了一定程度的瓶颈。爱喝茶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传统茶文化走到现代,已面临着传承困境。面对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困境,我们应当在茶文化的过去与未来、传统与时尚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架起一个平易近人的桥梁。

易,有平易近人、简易的意思,而“茶之易”,并非意味着将茶文化的传统丢失,而是在茶文化的传承工作中,需要有分层的概念,针对不同的受众,建立不同深浅程度的茶文化传播体系。通过理论上的“易”、传播途径上的“易”以及实践上的“易”,进而达到茶文化在当代广泛普及。

茶席文化追求的精神

香港茶道协会会长 叶荣枝

现代茶文化复兴有六个方面:饮茶人口的年轻化、饮茶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中产阶级的增加、感性消费、潮流消费、网络消费的趋向。茶与茶具的关系,第一是如何泡好茶。茶的种类很多,有些需要高温,有些需要低温,而茶具便是配合茶叶泡得更好;第二是感官问题。若茶具好看,茶未尝时,便已经觉得好喝。茶具可以增加整体美感,令味道、享受更加丰富,更加多层次。茶具不仅是工具,更是茶的一个整体,对提升茶的味道、精神,有不可或缺的功用。雅、古、简、潮应该是茶席文化所追求的主要精神。

从“茗饮”到“品茗”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林美茂

“品茗”概念基本上只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在清代替代了原来的“啜茶”、“茗饮”,在文学性较强的文献中逐渐作为饮茶或喝茶的含义被人们使用。

“品茗”的具体内涵,只有当其与人们熟悉的、拥有范畴性意义的、在明代得以确立的“品茶”概念结合起来理解, 才能充分把握其丰富的审美性内涵。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品茗”只是“品茶”的狭义性表现。最早南北朝时期出现“茗饮”, 到了唐代则出现“啜茶”“茶饮”,但 “茗饮”仍然在使用。而到了宋代“茶饮”的用语已经很少见,偶尔出现的是“饮茶”。明末出现以“品茗”来表现喝茶,促成了清代“品茗”表现在文学性文献中的普遍使用。这种表现也只限于文学性文献,清代的茶文献中,基本不使用“品茗”,但仍采用“品茶”概念。可以说,在清代“品茗”只是狭义的“品茶”概念的别称, 或者说属于饮茶或喝茶的一种文学性表现,其内在的含义更多地仅仅具有茶汤品鉴或者一般所谓的喝茶的意蕴,其对于茶叶、茶汤、环境、茶侣等要素的追求基本不触及。为此,我们只有把“品茗”与广义的“品茶”概念,即追求饮茶综合要素的“品茶”联系起来,“品茗”才能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种内涵的延伸,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茶文化在中国发展到以“品茗”来表现的阶段,关于茶道物质性审美意义中,已经具备了更为丰富的精神性的内核与本质,中国的“饮茶之道”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呈现。

本报记者 李汉勇 整理

Tags: 普洱茶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