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玉溪江川区传承地方家族文化的张家祠堂

祠堂,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传承着地方的文化。在江川区前卫镇小后卫村,张家祠堂已有百余年历史。近日,记者找到了这座祠堂,感受了一幢民间建筑饱经沧桑的历史。

祠堂,用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家族的记忆,传承着地方的文化。在江川区前卫镇小后卫村,张家祠堂已有百余年历史。近日,记者找到了这座祠堂,感受了一幢民间建筑饱经沧桑的历史。

家族源流

据《小后卫村志》记载,小后卫村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82年),小后卫村始祖张昭元、穆氏从江苏南京应天府移居至此。小后卫村原来与大后卫村共建一所祠堂,建在大后卫村,大、小后卫两村祭神、祭祖都集中到大后卫。据说明初移民来时,张姓兄弟二人,老大住大后卫,老二住小后卫,因祖父母随长子,所以把祠堂建在大后卫。可是老大和老二两兄弟性格不合,始祖死后,两兄弟往来就逐渐减少,老二便断了再到大后卫的念头,想在小后卫村再建盖一所祠堂。到大清光绪17年,全村人实现了祖先的心愿。这一年择吉日动工建盖新祠堂,也就是张家祠堂,由张寿元主持修建,于次年建成。

大火殃及

张家祠堂坐东朝西,中式古典建筑,系土木结构。据《小后卫村志》记录,张家祠堂建成后,长30米,宽27.5米,高12.2米,占地825平方米,正大殿供奉张氏门中祖宗牌位,从此张氏有了供奉祖先、祭祀神灵的地方,祠堂也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和举办喜事大事等的场所。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小后卫村的传统节日、祭祀活动都到张家祠堂举办,最为热闹的有土地会、财神会、牛王会、香烛会、灯会、初一会、十五会、二月二会……约有20多个。

可惜的是,张家祠堂在1983年经历了一场大火。据村里66岁的张德文回忆,那年祠堂门前打麦子的脱粒机因电线碰火燃烧,由于门前场上都是麦秆,门内又堆有杂物,大火蔓延到了天井,致使祠堂前殿化为灰烬,大殿右边也受到波及。过了两年,全村人商量决定按原样重建祠堂前殿,由张恩福、张祺荣主持建盖工作,当年就修复完工。张德文尤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从1987年以后,经过张元祥、张子贵等退休工人以及老年协会老人的建设、管护,祠堂里栽上了各种花卉、树木,铺了水泥地板,购买了多套请客用的桌凳、碗筷,在农村率先实现了桌凳就餐,周围村寨纷纷前来学习效仿。”

祠堂遗物

进入祠堂,门左边立有功德碑,记载着建祠堂时的捐款情况,记录了村里爱心人士为祠堂所作的贡献。右边立有上世纪90年代的经功碑,写有:尝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公讳昭元配穆氏,明朝人也,南京应天府籍。卜吉于双龙之区,安址于后卫之地,代代相传……接着记录了张氏后代为修建祠堂出银两的情况。

祠堂布局为前三后三四合五天井宫殿式。在张德文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正门原建时较宽敞,后改成双叶大门,1983年烧毁重建后,恢复原来模样,修成多叶敞开门。原来进大门天井边3米高的石柱上刻有赞美始祖的对联:“左为昭右为穆千秋济美,前于裕后于光百代流芳。”对联中的“昭”指始祖张昭元,“穆”指始祖母穆氏。因两石柱在1983年毁于大火,再也看不到原物。而如今,祠堂里的一副对联是:春礼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批:百代流芳。左边耳房原有悬空地楼,楼板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铺设成为水泥地板。在祠堂大天井里栽有扁柏树,矮小青葱,据说在大火前,这里生长有两棵百年古柏,还有一棵夹竹桃(碧桃)和一棵抓痒花树。后殿系供奉祖先神龛,在祠堂后殿雕刻沿板,龙飞凤舞,百鸟朝凤,雕工精湛绝伦。

张家祠堂的建筑石脚,均从路居螺蛳铺用木船运来。那时未开凿海门桥隔河,水位较高,小后卫村东边有条大沟,可通木船。当时村里仅有几百人,建盖这么大一所祠堂,又没有机械运输,完全靠人力,可以想见工程是多么巨大。

岁月流转

如今在进门右边耳房,还留有老年协会字样,原来1985年,小后卫村成立了老年协会,就设在祠堂里。“老年协会有文艺组,许多解放初期喜爱文艺的人,常常在祠堂里排演文艺节目,歌声飘扬,非常有氛围。”张德文说。后来,祠堂里又设立了小后卫村图书室。

1937年初,小后卫村的张元忠从江川铸民中学毕业后,同许多有识之士在祠堂内办起了小学,取名为树发小学,大、小后卫、李忠村的儿童来此上学,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人。在1951年土地改革时,因一些人家无住房,祠堂被临时安排了几户人家居住,上世纪60年代初又让这几户人家搬出,作为了第一生产队公房,直到1985年,生产队合并,村委会搬走。其间的1969年,解放军某部从老挝撤回国内时,有一个连队驻扎在祠堂里,1972年搬到路居螺蛳铺。

现在,祠堂供村民请客办事,是全村文化娱乐和聚会的场所。一百多年过去了,张家祠堂默默地承受着时光和风雨的剥蚀,也见证着村民的一件件大事喜事……(玉溪市文明办)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