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顺着修葺一新的村道进入陆良县龙海乡——小新村彝寨村口,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雕塑“唢呐”出现在眼前,这座雕塑名为“唢呐震天”,它既代表着了当地的彝族文化,也寓意着当地干部群众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坚定向贫困宣战的毅力与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海乡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研,下决心在小新村搞建设扶贫,以“民族特色村”项目开始统筹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大小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最难的就是危旧房拆除。为此,龙海乡及时组织乡村组三级党课,开展入户宣讲,在小新村支部书记万竹生带头拆除自家的住房、烤房、猪圈,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拆除了自家破旧的老房。为加快拆迁进度,保障首先完成基础公共配套建设,龙海乡通过民族团结示范村100万资金的注入,撬动来自烟草、畜牧、水务、住建、扶贫等各部门的资金近千万元,再充分运用前期资金按照“先拆先补、立拆立补”的方案推进房屋拆除,在保障村民权益的同时,共拆除65户82间危房及违建。
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先期规划,小新村在完好保护彝族神山密枝林、岔开村内古树、充分利用旧房拆下的青石板的基础上,进行村内136户电网、1300.8米排水暗沟、4153.9平方米青石板路的铺设工作;村民自建65套彝族特色民居,村旁畜圈房98间、新烤房115座、村内道路硬化3公里、休憩场地200平方米、火把广场400平方米、兜底安置房40套、特色路灯87盏、景观绿化3500平方米、停车场1处、公厕2个、垃圾池5个的公共配套统一建设,达到了人畜分离、出行便利、房在景中、有场地活动的建设要求,有效提升了村内人居环境。
如今的小新村,一排排独具彝族风格的民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青石板路面干净整洁,墙上是彝族风俗彩绘。在村里的五棵百年古树下,孩子在嬉戏玩耍,几位彝族老汉坐在石凳上悠闲地抽着旱烟,几位妇女绣着彝绣……
房宽了、路平了、景美了,村民渐渐摒弃落后的观念,主动融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打破了脏乱与闭塞的小新村正在以崭新面貌走在实现小康的道路上。
下一步,小新村将打造樱花谷和斗牛场,打造彝族节庆活动,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培育民族旅游业,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让他们能逐步富裕起来,真正把这里建设成为美丽、富裕、幸福的“美丽新村”。(通讯员 王虹 王淞澄 记者 张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