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指尖花朵讲述彝山美 千年赛装尽显民族韵

贯穿全年的三大板块、15项丰富精彩活动内容,超百家媒体200多名记者的聚焦关注和数万名群众游客的亲身参与,打开手机朋友圈满屏都是为绚烂夺目的民族文化叫好点赞……

 

 

 

 

 

 

 

 

 

 

本版图片均为 云南日报记者 徐雁 摄

云南日报记者 饶勇

贯穿全年的三大板块、15项丰富精彩活动内容,超百家媒体200多名记者的聚焦关注和数万名群众游客的亲身参与,打开手机朋友圈满屏都是为绚烂夺目的民族文化叫好点赞……

全新“升级”后的“七彩云南2017(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亮相T台,又一次引发了外界的巨大关注。这一刻,已走过千年历程的楚雄彝绣和赛装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彻底告别“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历史,屹立潮头,迎接世界惊奇的目光。

云南之美,美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更美在于灵秀山川中朵朵璀璨的民族文化奇葩。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在开篇中写道:“远古的时候没有天,我们来造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我们来造地。”敢于创造天地的楚雄人民,早已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诠释,融入到“彝绣”这“指尖的花朵”和“心灵的艺术”中。

在楚雄州,彝族姑娘从会跑会跳起,就开始和家中的长辈学习刺绣,到七八岁就能独自完成一幅绣品,十四五岁时便可以娴熟掌握刺绣技法。彝绣,早已是深入到每位彝族姑娘血液中的分子,是如吃饭穿衣般的生活必需品和最好的精神伙伴。她们从中找到快乐和寄托,其每一针一线都带着真挚浓厚的感情,这种朴素情感是与生俱来发自内心的,表达着勤劳、勇敢、执著、隐忍、快乐和热爱。

与彝绣相伴相生,在永仁县中和镇的崇山峻岭深处,有一个偏僻的彝族小山村——直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彝族群众都会自发地组织盛大的“赛装节”。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穿上自己设计缝制的彝绣盛装,纵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通宵达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无限向往。这一习俗至今已传承了1351年,从未间断,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并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充分挖掘开发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在省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推动和精心统筹打造下,去年推出的首届“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系列活动刚一登场便精彩不断,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从元宵节永仁直苴启动仪式上近千名国内外民俗专家、服装设计师、摄影爱好者和过万名群众的积极参与,省内外50余家媒体记者的聚焦报道,到香港、深圳、昆明、上海等地各类展览交易会上民族服装服饰的精美展示,以及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族服饰巡演呈现的视觉盛宴,再到全国首创的千年彝族服饰惊艳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舞台,在京城刮起最炫彝族风,成为“世界遇见云南2016”云南十个“国际时刻”之一……

一时间,古老彝绣及赛装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尽显无遗,蜚声海内外,发出了云南文化的最强音,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站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高度,云南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捕捉到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这一古老民族传统节庆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高度重视这一原生态文化习俗在全国的首创性、独特性和强大生命力,将其确定为云南重点旅游文化节庆品牌,明确要求将民族赛装文化节作为全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强力推进、精心打造,有力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云南旅游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2016年11月18日,省委书记陈豪做出重要批示:“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办得很好,要坚持办下去,把云南各民族服饰文化弘扬光大,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这是一份引以为豪的惊喜,更是一个砥砺奋进的新起点。

可喜的是,通过历届楚雄州委、州政府坚持不懈的关心扶持和保护发掘,以彝绣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已逐步从过去一家一户的生活性技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正不断显现出巨大经济价值,成为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留下文化的“根”和“脉”,就要发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产业循环,

当前,正值我省旅游文化产业“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大众化到市场化、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产业化的转型,还是从单点开发到全域统筹概念的升级,都离不开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品作强有力的支撑,而以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为代表、有着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民族赛装文化节,无疑正是最成熟、也最符合这一特征要求的推进器。

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宝贵历史机遇,应时而谋,顺势而为,突破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瓶颈,让深藏于深山之中的民族文化瑰宝走向世界,焕发耀眼的时代风采,将是楚雄州乃至我省建设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旅游文化品牌的必然选择,也是千里彝乡和全省各族儿女的千年梦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全省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地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常态化举办民族赛装文化节,加大弘扬民族文化力度,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相信未来的云南旅游产业展示给世界的将不只是风花雪月、好山好水,更有以千年彝绣为代表的灿若星辰的多民族服饰文化。

热点关注

“心灵艺术”的传承

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资源,使楚雄享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誉。

在浩若烟海的彝族文化宝库中,最值得一提,也最让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是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彝族刺绣。

用双手缝制梦想

彝家人热爱生活,彝家的姑娘心灵手巧,她们用大地做绣片,用彩虹做丝线,用山川做图案,把所有的希望和期盼都融在了指尖、倾注于绣品。

说起彝绣,必然要提到与其相生相伴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直苴村的姑娘们,个个都会打扮得特别漂亮,头戴艳若桃花的鸡冠帽,身着彩线绘绣的五彩衣裤,脚蹬绣花鞋,肩挂彩穗缤纷的民族包相聚在一起赛装赛美。

“千年过一节,一节过千年”,赛装赛美让精美的绣品走出了深山,走出了致富的路子。

李济雁是一位从直苴走出来的刺绣能手,是新一代绣女中的佼佼者。受母亲的耳熏目染,聪慧的李济雁对刺绣无师自通,并且技艺超群。凭着勤劳的双手,李济雁以刺绣为业,让全家人过上了好日子。

李如秀,既是刺绣能手又是绣品收藏者。从十六岁起开始收藏绣品,从她倾注心血收藏的无数绣品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她对彝绣的钟情与痴爱。“永仁县会刺绣的有上万人,尤以直苴最负盛名。直苴彝绣没有图案模板,都是作者原创,彝绣文化就在针线编织中延续。”现在已是县彝族刺绣协会会长的李如秀向记者介绍。

在永仁,像她们这样的彝绣刺绣能手有许多。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纷纷主动参与到彝绣中来。刺绣已不仅仅只是为了赛装节上姑娘们的媲美,也成为彝家妇女发家致富的一条新路。

“近年来,楚雄州将彝族刺绣从过去的一家一户生活性技艺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全州广大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楚雄州文产办副主任周兵告诉记者,彝绣产业化的大发展推动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据统计,目前全州有彝族刺绣协会(合作社)56个,刺绣企业(经营户)达400余家(户),其中年产值超过30万元的近40户,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有14户,全州彝绣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绣女5万余人。

新活力迎来新机遇

产业化,将曾面临失传的彝绣传统手工艺,变成了开启当地女性梦想的钥匙。通过提供创业贷款、社区培育和能力建设,代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正以自己独有的顽强生命力,改变着彝族女性的人生。而随着女性们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彝绣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因此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借助楚雄火把节、永仁赛装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楚雄州通过创意策划、精心组织和强势宣传,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民俗专家、服装设计师、摄影爱好者和境内外知名媒体参与其中,使得这个大山深处的古老彝族节日声名远播,为世界认识彝族、走进彝乡,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把文化节庆活动、文化交流会与发展彝绣产业,弘扬彝族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走观念创新、拓宽渠道、典型引路、龙头带动的路子,全力打造楚雄彝族刺绣品牌,让楚雄彝族刺绣真正走出彝州、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周兵信心满满地说道。

“借成功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之势,下一步我们将把旅游项目与民族文化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从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模式上做到深度融合。”州旅发委主任王若舟向记者介绍,在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时,从规划设计开始他们就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内,一是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在太阳历文化园二期提升改造中,计划在文化园内规划建设中国·楚雄“滇彝绣”创意文化产业园,最大限度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助推产业做强做大。

通过园区的打造,把具有发展实力和潜力的以全州彝族刺绣为主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类、文化创意类、民族演艺类的文化企业集中在园区中,与彝族文化、历法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整合资源,集中展示,真正实现彝州文化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把楚雄州的彝族刺绣产业乃至文化和旅游产业真正做强做大。

未来,楚雄州将继续着力把民族赛装文化节打造成为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民族化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彝州乃至全省旅游文化、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发展,把彝州建设成为国家级民族服装服饰生产展示基地,促进云南旅游强省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

云南日报记者 胡梅君

现场见闻

被“惊艳”的洋面孔

“除了蓝天大树,就是色彩绚丽的彝绣,真是太美了!” 在赛装节启动现场的人山人海中,一群老外格外惹眼。

一个淡金色头发、说一口流利汉语的高个帅哥杨森在人群中格外活跃。和所有来到永仁直苴的外地游人一样,他挤在人群里举着相机,好奇地拍摄着色彩艳丽的彝族服饰,用镜头记录下了身着节日盛装的当地老人、儿童和满脸喜气的村民。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想认识昆明,往往都从一个叫‘Go Kunming’的网站上获取信息,而这个网站的主持人就是我!”杨森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他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在昆明生活了6年,常被朋友们调侃为“昆明出镜率最高的外国男人”,这是第一次来到永仁和赛装节现场,“我以前在荷兰时就从事网站开发设计工作,来到昆明后也继续在干老本行,就是想通过‘Go Kunming’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云南。”

杨森告诉记者,在主要受众是外国人的“Go Kunming”上,每天都会发布从各大媒体和微博、微信搜集来的跟云南有关的信息,网站浏览量现已达到每月30万,“这里的民族文化让人惊艳,我回去后一定会在‘Go Kunming’上好好推介永仁直苴和赛装节,让更多外国人知道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

无独有偶,在亲身领略并在启动仪式现场欣赏了精彩的民族服饰展演后,一组来自以色列的游客们也大呼过瘾。“这一切实在太美,太神奇了!” 导游皮奇兴奋地说。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赛装节,还专门从家乡组织了50个同胞同行,“我们都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像直苴这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在这里能看到很美的民族服饰,体验完全和大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担任这个以色列旅游团领队的寸云霞介绍,该团队这次是特意从昆明赶来参加赛装节,其中有的人是第一次来,有的人则已经来过好几次,大家都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像赛装节这样独特的民族文化,非常吸引他们。”

云南日报记者 吕瑾

现场直击

千年一秀国际范

跃动的韵律,浓艳的色彩,燃烧的激情。在永仁,正月十五的夜空仿佛被这个火一样的民族点亮起来。

元宵夜,伴随着彝家汉子热情奔放的舞步,“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楚雄彝族服装服饰展演暨马艳丽楚雄彝族特色时装秀”震撼来袭。

随着马艳丽设计的50套以彝绣元素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的惊艳亮相,穿越过一千多年历史长河的彝绣,正在与国际时尚建立起一条奇妙的连线。

“赛装就是赛美,就是赛人,充分展示了彝人的文化品味和人生哲学。刺绣、服饰、歌舞,无一不是美的载体。”看完这场最炫T台秀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深为震撼,“古老的彝族刺绣就像一个移动的博物馆。我们应该以中国传统的方式把这些民族特色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传统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工匠精神,时尚是当今社会的演进形式。作为服装设计师,我会用独特的设计语言解构恰到好处的民族元素,使得服装散发出浑然天成的美感和不言而喻的高雅,让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相结合,碰撞出无限可能。”初遇彝绣时,马艳丽就知道在永仁、在直苴,有她一直在找寻的东西,注定会与它碰撞出火花。

去年,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的积极支持推动下,由马艳丽设计制作的50套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在北京国际时装周上大放异彩,引起轰动。

也正因此,双方今年又瞄准了更高舞台,计划将以楚雄彝绣文化为主题元素的时装秀,带入到巴黎国际时装周这一国际顶尖时尚舞台。在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领古老灿烂的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走上更加高端、更加时尚的展示平台,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南日报记者 胡梅君

一线传真

精彩活动吸睛 媒体关注空前

今年的赛装节启动仪式,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规模、人数、报道量等均创下历史之最,关注度空前。

为了做好今年赛装节的报道工作,各类媒体纷纷派出最强阵容。据统计,共有100多家国内各级各类媒体的200多名记者汇聚永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手段,及时将赛装节盛况呈献给读者和观众。

在11日的启动仪式上,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早早就来到现场抢占有利地形,捕捉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天空中,先进的无人机自由翱翔,多角度呈现最丰富的画面。

当天,央视新闻频道、云南卫视、楚雄州广播电视台均同步播出了启动仪式盛况,把“赛装之乐、服饰之美”用一个个鲜活精彩的镜头,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今日头条、网易、腾讯等网络媒体以文字、音视频等方式,实时发布的“赛装文化节”活动实况,备受网友关注,点击率爆棚;新华网发布的消息《永仁直苴彝族文化赛装节:“布布精心”闹元宵》、澎湃新闻的直击现场《97岁云南老太元宵节T台走秀,这一传统彝族人传承了上千年》等实时新闻,则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彝绣和赛装文化……

除了内地媒体外,香港媒体同样也高度关注赛装节盛况。香港商报、大公报、文华报、亚洲新闻周刊、凤凰卫视等港媒均纷纷派出记者前来采访。“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让大家看到了彝绣产业的发展潜力。”香港商报记者李留媛说。

活动期间,媒体记者用镜头和笔扩大民族赛装文化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日报记者 吕瑾

延伸阅读

古老的传说

公元664年4月,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从月利拉巴来到直苴打猎,撵了一头野猪到泥泽薄。

泥泽薄是一片沼泽地,野猪被撵进去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当兄弟俩又饿又渴瘫坐在沼泽地旁时,发现这里山青、水秀、土肥,于是感慨地说:“要是在这里种上谷子,一定会连年大丰收,吃也吃不完。”当他们弯下腰来想痛饮那清澈的泉水时,箭筒里滚出了3颗饱满的谷粒。兄弟俩顾不上喝水,赶紧捡起谷种撒到一个泥塘里,并祝愿说:“如果这里是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那么但愿3颗谷种能够长成3大丛谷草有马脚粗,穗头有马尾长的果实。”

到了秋天,兄弟俩又背上毡毯带上弓箭返回泥泽薄,结果发现种下的3颗谷种长成了3大丛粮食,虫鼠不吃、鸟雀不叼,金黄、饱满的谷穗确有马尾巴那样长。于是,兄弟俩背着丰收的粮食赶回家,并决定要搬迁到直苴这个地方居住。

很快,消息传遍了各个村寨。朝里若、朝拉若的父母、弟弟以及许多乡亲都跟随着他们,在当年农历冬月搬迁到了直苴。后来,这里大片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田里栽上了秧,地里种上了荞、麦、豆、麻。到了金秋,彝家新寨家家户户喜开丰收镰。

由于朝里若、朝拉若对开发直苴做出了特别贡献,当地的老人们就想要给他们选择称心如意的对象。当征求兄弟俩喜欢哪个姑娘时,朝里若说哪家的姑娘心灵手巧,就和哪家的姑娘成亲;朝拉若则说他最爱这个地方的山水林木花草,哪家的姑娘能把这个地方的山水林木花草绣在衣裳上,就娶哪家的姑娘做媳妇。

于是,老年人向全村宣布了兄弟俩的择妻条件,并规定全村姑娘于来年正月十五在村旁的嘎列薄大树林的空地中,举行彝族刺绣服饰比赛,以打跳(彝族舞蹈)的形式进行比赛,让兄弟俩选择对象。

为了赢得这对“白马王子”的青睐,全村的姑娘开始在农闲时忙个不停:绩麻、纺线、染线、剪裁、缝衣……终于盼到了来年(公元666年)的正月十五。

当天一大早,老年人穿上节日盛装,朝里若、朝拉若兄弟俩和其他小伙子打扮得特别英俊,姑娘们则穿上亲手刺绣的衣裳纷纷涌向赛装场。在走遍了整个赛装场,仔细观赏了所有姑娘穿在身上的服装后,朝里若、朝拉若终于选中了各自的意中人。

后来,彝家人为了纪念他们敬仰的朝里若、朝拉若兄弟,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要穿上亲手刺绣制作的新衣到嘎列薄聚集比赛、唱歌打跳,仿效他们兄弟俩寻找意中人。这个做法一直沿袭相传至今,就成为今天彝族传统的赛装节。

云南日报记者 胡梅君 吕瑾 整理

亮点呈现

原生态T台展魅力

一阵长长的过山号后,在6位毕摩的祈福声中,群山环抱中的永仁县中和镇小山村直苴,在农历正月十五这天成为一个美丽与欢乐汇聚交织的天堂。在中外游客和媒体记者惊奇地注视下,一支支由各村寨彝绣能手组成的赛装队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翩翩登台,纵情跳起彝家传统的“三跺脚”。

台上,欢快的舞步、缤纷艳丽的服饰色彩与流动的光影交汇碰撞,强烈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台下,身着节日盛装的彝族男女老幼说说笑笑、怡然自得,将亲手绣制的帽子、围腰、衣袖花边等随意地挂在树上或摆在地上,自信地向世界展示才智技巧。

这一刻,美不胜收的画面让时光也仿佛要为之倾倒停滞,让人们更好地来细细品味这场原生态T台秀的独特魅力,充分感受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完美融合。

按照“七彩云裳、世界共享”的主题,贯穿一年的文化节包括主体活动、产业经济活动、宣传推广活动三大板块、15项丰富精彩的内容。这其中,7月楚雄彝族火把节期间的全省总决赛及展示巡演、在巴黎国际时装周上的首秀、10月的全国巡演和在昆明市的闭幕式等,均是不容错过的重磅节目。

重装“升级”后的“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活动,成为我省历史上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和参与机构、人数最多的一次民族文化展示和交流盛会。

云南日报记者 吕瑾

古老秀场邂逅美丽

正月十五的“太阳城”好不热闹,在距永仁县城80公里外的小山村——直苴,头顶着初春的暖阳,脚踩着青绿的松枝,彝族姑娘们穿上一年来精心绣制的盛装 ,艳丽得像山坡上盛开的马缨花一样,一路打闹嬉戏,从四面八方的山间小路来到“赛装场”。

直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彝族赛装节。每年的赛装节,起琼翠的摊位上都是最热闹的。

“这个挂包给我看看。”

“这是我20多岁时绣的,500元卖给你。”

心灵手巧的起琼翠5岁时跟着外婆学习彝绣,7岁时已经可以完成简单的作品,做些小饰品。边学边做,凭着勤劳和智慧,现在38岁的起琼翠已是彝族刺绣服饰制作传承人。

“一学剪,二学裁,三学绣花缝布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彝家小伙会吃饭就会喝酒,彝家姑娘会拿筷就会绣花。彝家少女很小的时候就会跟着长辈们学习刺绣技艺,尤其是出嫁时穿的新娘装都是一针一线自己亲手缝制的。

在彝州,传承了1300多年的永仁直苴的彝族“赛装节”名气越来越大。

“以前我们只是自发地从周围村子聚集起来,现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知道赛装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来到这里,买我们的彝绣商品,吃当地的特色小吃,坐在家门口就可赚钱。去年赛装节上我就卖了两万元,今天才把摊子支开,就忙到现在了。没想到赛装节可以带来这么大的收益。”起琼翠高兴得合不拢嘴,“未来我要把彝绣好好绣下去,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把彝族服饰,彝绣等带出小山村,带出大山,带到城市里,也让我们的腰包鼓起来。”

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热闹非凡,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不光是衣服、帽子、围腰上五颜六色,还有挎包、鞋子、鞋垫上也都满满绣着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这个乡村最大的“T”台,以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彝族服装服饰的璀璨光华;以独有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彝族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云南日报 胡梅君)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