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医生,我是程佳敏,我现在肚子疼得不行,家里也没有其他人……”今年10月23日,官渡区金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加富接到一位签约患者的求助。放下电话,他立即打开家庭医生手机终端,在查到程佳敏是一名72岁的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住址后,他随手抄起桌边的诊疗包,冲出了办公室。在信息化建设的助力下,截至目前,官渡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25.2万人,其中普通人群覆盖率达33.42%、重点人群覆盖率已达70.85%。
在金马街道的各个社区,王加富共签约了80名慢性病患者。“多亏有了信息系统和手机终端,让我们可以迅速了解病人的信息。”王加富说,以前签约病人都是用的纸质档案,如果医生对病人情况不熟悉,就只有去档案室慢慢翻档案,耗时费力不说,还很容易耽误最佳诊疗时间。
自从区里的区域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建立起来后,辖区的病人只要是签约了家庭医生,或者首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务人员就会为其建立一份电子健康档案,成为家庭医生手机终端的基础数据。“除了查询,实时的录入也是手机终端的重要功能之一。”赶到程佳敏老人家中后,王加富初步诊断老人的病症为肠胃炎,针对老人的个人情况,他又为其测量了血糖。最后,王加富再次掏出手机,将此次出诊的情况上传系统。
“这一个查询、一个上传,就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王加富说,以前家庭医生每次随访,都要带上一本笔记本,记录相关信息,等回到单位后再誊抄信息、填表归档。单就这一项,每随访一位病人大约就能为家庭医生节约20分钟的时间。据介绍,从区域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投入使用开始,金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家庭医生的签约量从原来的30人逐步增加到了80人。
服务的患者越来越多,怎样避免医生手忙脚乱,也是家庭医生手机终端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每个病人上一次的随访时间和周期,手机终端会按时对家庭医生进行提醒。根据每次随访情况,如果病人病情出现波动,随访周期则由三个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
“目前全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经达到25.2万余人,普通人群签约率达33.42%,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0.85%。”官渡区卫计局副局长陈勤皓介绍,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5年启动以来,官渡区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效初显。目前,官渡区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是全省唯一一个在用的区级总体平台,而区域化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除了电子健康档案,官渡区还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人民医院的线上双向转诊平台。下一步,官渡区卫计局还将继续加强与其他上级医院的合作,不断拓展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为辖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利、更实惠的医疗服务。(记者彭涛 邓磊 通讯员单松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