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小小口弦吹出民族情

纳西族传统的口弦称为“阔阔”,多为竹片制作而成,可弹奏出多种曲调。由于竹片口弦制作比较复杂,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学习弹口弦的人同样较少,这个古老的非遗乐器传承面临困难。

说明: 1

纳西族传统的口弦称为“阔阔”,多为竹片制作而成,可弹奏出多种曲调。由于竹片口弦制作比较复杂,会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学习弹口弦的人同样较少,这个古老的非遗乐器传承面临困难。为改变这样的状况,民间口弦演奏家马国国在丽江办起了口弦培训班,招收40多名学生,希望通过国内外的交流学习,多培养年轻人,把这个乐器传承下去。

千变万化的曲调

纳西族的竹片口弦,长约13公分,宽约半公分,有单口弦和三片口弦两种,以三片口弦为多。“竹制三片口弦能弹出三个音,三个音的不同排列及节拍不同,又可以弹奏出多种曲调,而每个弹奏口弦的人又因吐纳气息的不同,即使弹同一个曲牌,不同的人也会弹得有变化。”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木诚介绍。

相传纳西族的口弦曲调有七十二调,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曲调有:《蜜蜂过江》《狗追马鹿》等。要让三片竹片成调成曲,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要让竹子成为竹口弦发出自己的心声更不易。木诚告诉记者,他整整学了半年才掌握《蜜蜂过江》这首练习曲。

木诚随身携带的铁盒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口弦,他把口弦作了不同排列,弹奏出不同的曲调,时而细腻,时而豪迈。其中《狗追马鹿》这一曲印象特别深刻:嘚啷……嘚啷……节奏明快,曲调形象鲜明生动,追赶的场面浮现在眼前,活灵活现。

他弹奏《母女夜话》时,口中还有唱词,表现很细致、逼真。《母女夜话》用婉转隐蔽的曲调,表现了女儿决定殉情后,向知心的母亲诀别,母亲黯然神伤心碎,但又想到生死只是痛别于一时,而女儿嫁给不喜欢的人,则将如“麦芒在喉,细沙在眼”痛苦一世。因此母亲最后也在呜咽的口弦声中向将要离开人世的女儿作令她“痛心痛肝”的诀别。

情感表达的媒介

曾多次赴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将口弦这一彝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彝族民间口弦演奏家马国国,能轻松驾驭彝族和纳西族口弦,她八九岁就开始跟着奶奶学口弦。她说:“老人不太会教,自己跟着模仿,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曲调和基础的东西,后面在云南艺术学院学了乐理,开始自己琢磨编排不同曲调。”

由她编导的器乐作品《弦韵》获得了丽江市首届“蓝月亮”文化艺术综合奖非遗传承类银奖。《弦韵》通过简单的编曲、民族语的呢喃、梦呓般的低语将古始的深厚、大自然的韵律、人类的冥想,用独特思考洒脱地表达,让你回归久违了的心灵安宁。

每次当马国国听到口弦那优美的旋律,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爱和震撼。她说:“我们出去玩的那些伴,在一起就弹口弦,什么都弹,特别是遇到喜欢的人。”

说到口弦与爱情,马国国给我们弹奏了一段,也打开了话匣子:“口弦也是彝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小伙子往往做一个好口弦送给女方,作为爱情的信物。邂逅相逢的青年男女常常用口弦互探对方心思,像是对歌,又像谈心。”

细细的内心之清音,娓娓动听的口弦曲调,饱含着丰富情感。马国国说:“在以前,姑娘嫁出去以后,由于交通不便,很难回到娘家,思念家人时,就会躲在被子里弹口弦,天蒙蒙亮,那口弦声很凄凉,能感受出她此刻悲伤的情感。记得小时候听过,现在很难听得到了。”

任重道远的传承

过去,在乡村,口弦曾经是很多少数民族妇女用于解烦忧、表心声的随身物件。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原生态生活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目前能娴熟制作、弹奏这种乐器的人已屈指可数。

看似简单小巧的口弦,对于制作者来说却是一个费心而又复杂的过程。首先把挑选好的竹子,根据经验适度削薄,削薄坚硬的竹片,不仅需要用手劲而且还要用巧劲,太厚或者太薄都直接影响口弦的音质。

“由于口弦制作比较复杂,现在会制作纳西族传统口弦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很多口弦都是到外面买的,而且很多是铜片口弦,竹片口弦的制作面临着失传。而且民间艺人不像学校老师那样教你用气息,自己摸索比较困难,传承存在一定困难。”木诚说。

马国国表示,60、70后会弹口弦的比较少,不过现在学的年轻人也多了。目前她在丽江开起了口弦培训班,班上有40多人,学生年龄6到30岁不等,国内外的学生都有。对于口弦的传承和发扬,她希望通过国内外的交流学习,多培养年轻人,把这个乐器传承下去。(记者 杨清旺 王云飞)

Tags: 口弦 民族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