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图南(1899-1994),云南文山人。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192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的 革命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及名誉主席等职。楚图南是云南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革命家。
虽然他生长于云南,但在云南活动的时间并不长。抗战时期,他曾在云南大学附中及云南大学任教、生活、战斗了八年,这是他在云南工作最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培养云南青年,对于云南抗战、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昆明“民主堡垒”的 形成,都有重要的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楚图南于1937年底 回到云南。他是应云大附中主任杨春洲之约,来云大附中任教的,不久又被云大校长熊庆来请到云大担任文法学院教授,后又兼任文史系主任。
楚图南在云大附中及云大任教,以民主方式教育青年、启发青年,深受青年欢迎。为了教育青年,楚图南特地为云大附中写了一首歌词《山国的儿女们》,这首歌后来成为云大附中的校歌。歌词由三段组成,其中第三段的标题是《奋起而斗争》,这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醒! 醒!醒!
山国的儿女们,
我们创造的血液,
还正在沸腾。
起!起!起!
山国的儿女们 ,
我们得为自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为着人类的光荣的前途奋勇而斗争!
我们要粉碎人类的枷锁,
要建立世界的自由、
平等与永久的和平。
前进!前进!
美与幸福的社会,
得由我们一手来完成。
我们的希望犹如山国里朗照的太阳一样的光明!
我们的希望犹如山国里朗照的太阳一样的光明!
这对于青年学子的教育、启发、鼓动和振奋是深刻的。
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外,楚图南还为抗战救国而奔走呼号,动员社会力量,为抗战救亡而奋斗。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云南报刊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图南以“高寒”署名的 许多文章,号召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磨炼钢铁般的中国新民族。在全国抗战的洪流里,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新的历史,酝酿着新的伟大的史诗。发表“高寒 ”文章的报刊有《国风》、《新动向》、《战时知识》、《南方》、《昆明周报》、《云南日报》、《龙门周刊》等。楚图南为抗战救亡的呼喊和奔走,虽然侧重于学术界、文化艺术界、教育界,却对社会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救亡运动中,楚图南很重视广泛交往有志之士,共同对敌,无论是本省人还是外省人,无论是像张冲这样的军人,还是像闻一多这样的文士,无论是实业家,还是广大的工农兵或者青年学子,以及蒋介石的某些嫡系将领,能够团结的都尽量团结。因而他主张“对人的尊重和对于学术的宽容”,为了迎接伟大的新中国的未来,人们应该联合在一起。为此他参与组建和组织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 (后改称“昆明分会”)、“九老会”、“西南文化研究会”等。
楚图南还为争取和团结地方实力派,强化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说:“我们对龙云和张冲等人都做了许多工作,并和他们的周围人士取得了联系,这就为后来龙云等人 秘密加入民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为了做好工作,楚图南也直接加入了民盟,并于1944年10月当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又于1945年底被推举为民盟云南省支部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这样,楚图南由原来进行较隐蔽的活动,转变为公开抛头露面的活动,而且活动愈来愈多,对促成昆明成为抗战后期的“民主堡垒”起了积极作用。无论是1944年10月的“双十节”活动,或者12月25日护国起义纪念日活动,以及1945年云南民盟、云南文化界等对国内形势发表的多次声明、主张、通电、楚图南都积极投入。1945年“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楚图南又签名罢教、民盟云南省支部发表抗议声明。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惨案发生后,形势逆转,楚图南才被迫离开云南。
抗战时期,楚图南在云南任教的八年,为教育青年、抗日救亡、争取民主而战斗、呼号,为贯彻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界人士,争取和团结地方实力派,以及为云南民盟的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楚图南在云南的八年,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他为革命做出贡献的一个突出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