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从“滇中铜都”到“蔬菜之乡”的悄然转变

走过绿汁江大桥,顺江而上,你会看到两岸的农田绿蔬,迎风稻浪……,也会看到那些荒芜的厂房、矿洞、炉子和小道。任何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嗅到了“铜都”的历史气息, 绿汁——这个地处易门东南边的小镇,曾经的“滇中铜都”因铜而闻名。

——易门农商行支持绿汁镇蔬菜产业发展

走过绿汁江大桥,顺江而上,你会看到两岸的农田绿蔬,迎风稻浪……,也会看到那些荒芜的厂房、矿洞、炉子和小道。任何对这片土地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嗅到了“铜都”的历史气息, 绿汁——这个地处易门东南边的小镇,曾经的“滇中铜都”因铜而闻名。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朝,易门人就发现了绿汁江流域蕴藏着铜矿,元朝初年,有人开始在绿汁江畔开采铜矿,绿汁铜矿开采矿区内矿工、商贾、马帮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因繁华,绿汁被称为“小香港”。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这座辉煌了几十年的“滇中铜都”也不例外。在美好的二十一世纪刚刚到来之时,伴随着地下铜矿资源的逐年枯竭,“滇中铜都”的历史也随之改写,矿区解散了,人撤走了,矿山沉寂了,而山水依旧,草木依旧,物是人非。铜矿枯竭使“铜都”日渐褪色。洗尽铅华的绿汁,面临产业转型的艰难抉择,从工业到农业的转型正是绿汁人选择的富民之路。

“外出打工哪有种蔬菜收入多呀?”在木厂山田村的田间,正在收洋葱的蔬菜种植大户小张风趣地说:“种植蔬菜主要得益于信用社的好政策,我去年承包了90亩地种植洋葱,土地承包费、种子钱、请工钱都是靠信用社的贷款,我们村也有很多种大棚蔬菜的,信用社的信贷员经常往我们田间地头跑呢,特别是农忙季节,只要谁家有贷款需要,他们背着相机和合同来地里头办贷款手续呢。”现在村子里的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但小张却认为农民就要靠锄头来致富,所以他留在家乡靠种植蔬菜开始了他的创业路,承包的90亩地主要种植洋葱,由于绿汁得天独厚的气候因素,洋葱的生长周期很短,在洋葱收获后地里又可以种上番茄、辣椒等时令蔬菜,这样一亩地年产值就在万元左右,小张从发展蔬菜种植以来从绿汁信用社得到了22万元的贷款支持。

绿汁镇有着低海拔热河谷地区和高海拔冷凉山区的气候土壤优势,河谷地区是冬春洋葱、甜玉米、刺黄瓜、西葫芦等冬早蔬菜的天然温床,冷凉山区又适宜秋冬季山地菜豌豆的生长。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蔬菜种植已成规模, 在冬季蔬菜种植技术、种植规模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政府的规划是在绿汁江流域打造一个百里“蔬菜长廊”。丰富的种植品种成了绿汁蔬菜种植业的最大特色,蔬菜农产品上市时间久,可持续5个月。蔬菜产业化程度也领先,目前每个村委会都建立蔬菜产业合作社和示范基地。像小张这样的蔬菜种植户基本都是信用社的贷款户,截至4月末,绿汁镇已建立经济档案农户3,254户, 2,490户农户获得授信,授信金额达9,036万元,农户贷款余额 4,797万元,农户申贷满足率98%,易门农商行全力支持镇内蔬菜产业及相关农业项目的发展。

以绿汁镇为模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已在全县构建,4乡3镇的蔬菜逐渐形成整合统一销售。“服务三农”是信用社的历史传承,近年来易门农商行紧紧围绕省联社“一体两翼”的经营格局,进一步做优做实做强“三农市场”, 加速推进农户建档、评级授信、核发惠农卡,通过简化农户小额信贷流程、上门服务等方式为全县的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截至4月末易门农商行对全县3.58万户农户建立了经济档案,建档面达85.57%,3.10万户农户获得授信,授信金额达3.7亿元,农业生产贷款余额达3.6亿元。

天还未亮,绿汁镇的蔬菜交易市场已是车来人往,满载小瓜、茄子、番茄、玉米等蔬菜的车辆排到了市场外的大街上,一派繁荣景象。此时正值冬早蔬菜大量上市的高峰期,这个商贸小镇每天流动着二、三百吨的蔬菜交易量,“蔬菜交易长廊”的画面在绿汁镇天天上演。

Tags: 铜都 蔬菜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