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台湾林昭发先生的一组小沙弥系列雕塑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正版的林氏小沙弥是用台湾地区台中日月潭一种叫铁丸石的材料磨成粉后塑造,再经过人工的细微修复制作成的,而很多在国内大卖的小沙弥除了形态模仿得不伦不类之外,材质也千奇百怪,有紫砂、陶瓷,甚至叫不上名的化学材料。林先生也曾想维权,后来才发现维权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游峭团队创作的瓦猫作品,面临同样的尴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那种试图保持内心“干净的东西”的冲动与坚持,在残酷而没有底线的规模化拷贝生产线上,不堪一击。
瓦猫,跟小沙弥形象一样,都属于公共文化符号。瓦猫是昆明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其憨态可掬又忠心耿耿的形象深入人心。本为民俗文化中辟邪之物的瓦猫,近年来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不仅城市里很难见到,就连在农村民居中的使用数量都大为减少。需求量的锐减,使得以烧制瓦猫为生的传统匠人越来越少,这种趋势已经延续了几代人。于是,对于昆明来说,曾经最常见的瓦猫,其制作工艺成为了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对待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文化遗产,一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时代在发展,某些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的文化遗产本身就没有生命力,应该顺应历史规律,让其自然走进历史的尘埃;另一种则认为,最近这一百多年,我们虽然走得很快,但不要忘了我们是站在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发展历程的顶端,每个人脚下都踩着厚厚的文化堆积层。现代人,不能太嚣张!对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必须心存敬畏!
其实两种观点都认可一个共性——非遗文化传承,要想焕发生机,不仅要传承传统的手工技艺,更要创新。创新不仅仅是形象、工艺,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从更深层次看,还要发掘其使用功能上的转型。否则,再漂亮的作品,只有案头雅玩之用,而无实际使用功效,也难走得更远。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条例越来越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的法律维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当然支持游峭团队为自己创作的瓦猫作品依法维权,然而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一家“妈妈的店”,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工艺品的产品属性,小众化的消费圈层,面对仿造者低成本的冲击,其维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距却怎么算都扯不平。
资金难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共性。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文产项目搭“政策便车”虽不失为一条聪明的路径,但政策红利显然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中所需要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的投资喜好,历来紧盯能以几何级数快速复制、发展的新兴且有巨大刚性需求的行业,因此,文产项目要想获得光明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创造新的刚性需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流行文化。
当文产项目遭遇盗版时,我们不仅要追究盗版者的责任,也应当反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创新眼界、水平、能力、前瞻性是否足以支撑我们走得更远。如果没有这些盗版,我们是否就能够健康而快速地生长?(评论员付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