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资讯网

东乡族 大山深处的虔诚信徒

东乡族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至今仍保留着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惯,其服饰也深受回族、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服饰的影响。东乡族妇女的服装颜色单一朴素,多半是用黑色或藏青色的布料制成。年轻的妇女着红、绿色,上衣齐膝盖,很宽大,衣襟开在右边,有的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这种坎肩便是源自满族服饰中的马褂。结婚时,东乡族新娘会穿“过美”,那是一种前后开衩的长袍,上身穿缝有假袖的斜襟上衣,这种假袖服饰灵感可能来自于满族的“箭袖”。现在东乡族服饰中还保留着过去老年妇女头戴的名为“脑帽”的帽子,其样式状似高筒,顶端合拢

东乡族服饰深受其他民族的影响

东乡族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至今仍保留着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惯,其服饰也深受回族、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服饰的影响。东乡族妇女的服装颜色单一朴素,多半是用黑色或藏青色的布料制成。年轻的妇女着红、绿色,上衣齐膝盖,很宽大,衣襟开在右边,有的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这种坎肩便是源自满族服饰中的马褂。结婚时,东乡族新娘会穿“过美”,那是一种前后开衩的长袍,上身穿缝有假袖的斜襟上衣,这种假袖服饰灵感可能来自于满族的“箭袖”。现在东乡族服饰中还保留着过去老年妇女头戴的名为“脑帽”的帽子,其样式状似高筒,顶端合拢。

看盖头便可知东乡族女性的年龄以及婚否

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认为妇女除手掌以外,上至头部,下至两脚都看作是羞体,必须用服饰全部裹严,因此东乡族妇女一般都要戴长到腰际的盖头,将头发和脖颈全部遮住,只露出脸孔。盖头分绿、黑、白3种颜色,女孩子在7岁到8岁开始戴绿盖头,出嫁后改戴黑盖头,50岁以上或者有了孙子、孙女的妇女戴白盖头。盖头布料一般多为绸缎、麻质和丝织品。随着生活的改善,现在盖头的布料多用雪纺,当地人也称其为纱绒。由于信仰的伊斯兰教派不同,有些妇女在家或外出都不摘盖头,有些则出门时才戴,居家时戴白丝布缝制的便帽。

曾经风光一时的东乡钉匠技艺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即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过去传统社会里瓷器非常昂贵,地处偏远大西北的东乡更加少见,尤其是喝茶用的盖碗,均是细瓷器,一旦不小心弄碎了,就要请当地的钉匠来修补。当时东乡锁南坝的钉匠最有名气。中间横放的扁担下便是钉匠用来钉盖碗、钉眼镜的工具箱,现在已经很难看到钉匠挑着工具箱走街串巷吆喝的场景了。

传承了近千年的东乡族擀毡技艺

东乡族的擀毡技艺堪称一绝。东乡族生活的地方山大沟深,平均海拔2400多米,属高寒地带,羊毛擀毡具有良好的防潮抗寒作用,是高寒之地的必需品。而且东乡族擅长养羊,有使用羊毛制作生活用品的习俗,因此,擀毡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东乡族的擀毡工具主要有3件,即所谓的“毡匠3件宝,弹弓、竹帘、沙柳条”,图片中间两个小伙子竖抱着的是弹弓和制作好的擀毡。擀毡在东乡族生产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常被作为姑娘出嫁的陪嫁品。炕上铺满洁白厚实的擀毡是家庭富足的象征,擀毡技艺高超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现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愈加注意保护与传承。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产经资讯网